7月16日,美国知名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震动国际社会的报告。这项覆盖全球25个国家、约2.8万受访者的调查显示,41%的成年人将“世界头号经济体”称号赋予中国,而认为美国仍是第一经济体的比例降至39%。这一结果与两年前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认为美国领先的受访者比例远超中国。更引人注目的是,在高收入国家中,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比例中位数升至32%,创六年新高;而美国好感度则跌至35%,为2017年以来最低点。
“世界头号经济体”的称号不仅是经济实力的标签,更是国际话语权的象征。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两国政策轨迹的截然分化。首先自特朗普政府1月再度执政后,以“美国优先”为名推行单边关税战,对盟友和对手无差别加征高额关税。其反复撕毁国际协议、削减对外援助、关闭全球17个使领馆等行为,被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民主党议员直指“将全球领导地位拱手让给中国”。另外同一时期,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深化152国合作,金砖扩容至11国,亚投行融资规模超越世界银行。
尤其在特朗普关税导致美国通胀飙升、低收入群体年均支出增加1600美元时,中国以对等反制联合多国反击美国霸权。民意的天平为何倾斜?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一针见血:“特朗普对短期利益的盲目追逐,正加速中国主导地位的形成。”益普索4月民调印证了这一点——全球首次认为中国对世界事务的积极影响力(49%)超越美国(46%)。
称号更迭背后,是两国治理模式与国际形象的系统性竞争。首先是“可靠”与“失序”的对照。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加剧,街头暴力与制度衰败频发。晨间咨询公司5月数据显示,美国净好感度跌至-1.5,成为全球唯一跌入负值的主要大国。而中国则以稳定性和兑现承诺赢得信任。例如阿根廷续签350亿人民币互换协议,沙特试点人民币结算石油,动摇美元霸权根基。其次经济实力的认知重构。尽管按汇率计算,2025年美国GDP(30.55万亿美元)仍领先中国(19.5万亿美元),但购买力平价指标已显示中国高出美国20%。
更关键的是,全球41%民众将中国视为经济领头羊,反映的是对发展模式的认可。另外则是外交与民意的共振效应。特朗普政府裁撤国务院近3000人、关闭10个大使馆的“外交撤退”,与中国在东南亚的深耕形成反差: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首次超越中美贸易额。而美国在盟友中的一致性评分已从巅峰时期的80%降至68%。
称号易主仅是格局重塑的序幕,后续发展预计将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经济博弈的“去美元化”加速,美国滥用金融制裁已触发反噬。2024年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升至3.2%,多国将人民币纳入外储。花旗预测,若中国进一步推动“去美元化”,可能引发“金融领域的古巴导弹危机”。二是科技竞赛决定长期话语权。中国在研发论文数量、5G专利、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已反超美国。但美国在基础科研和高端芯片仍占优。
胜负手在于谁先突破通用人工智能(AGI)——微软百亿美元押注OpenAI,而中国则通过开源生态加速技术扩散。“世界头号经济体”称号的转移,本质是两种发展哲学的较量:一方追求短期霸权红利,另一方专注长期共同繁荣。“当美国街头暴力频发、政客如同军阀般行事时,人们自然会转向其他治理模式。”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