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清北崇拜下的高考困局:从县城凋零到志愿绑架的深层裂变

董希淼 · 2025-7-17 03:24:37
1.jpeg

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
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的教师微信群里,一条愤怒的消息划破了高考志愿填报的平静 —— 班主任漆某芳因三名学生放弃清华志愿,怒斥 “白白培养" 后解散群聊。这场看似偶然的冲突,实则是当下高考生态的精准切片:当清北录取率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尺,当县城中学在资源虹吸中逐渐凋零,当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持续收窄,整个社会正陷入一场围绕 “状元梦" 的集体迷思。
2.jpeg

3.jpeg

清北崇拜的利益链条:从县域政绩到教师 KPI 的畸形闭环
漆某芳的愤怒并非孤例。在安徽某县,曾有考生 12 次参加高考,6 次被清北、上交等名校录取却始终不入学,只因每次 “上榜" 都能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累计数十万元的奖励;广西 “考霸" 吴善柳 30 多岁仍周旋于考场,10 次被名校录取却坚持复读,被质疑为“职业高考奖金猎人"。这些极端案例背后,是一条从地方政绩到学校声誉再到教师利益的完整链条。
4.jpeg

县级政府的考核体系往往将“清北人数"与教育经费、官员升迁直接挂钩。陕西某县教育局文件曾明确规定:“每培养 1 名清北学生,奖励学校 20 万元,班主任记三等功";湖北某地级市甚至将清北录取数纳入县区党政班子绩效考核,直接影响干部任免。这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让学校不得不将资源向“尖子生" 倾斜 —— 组建“清北冲刺班"、配备专属师资、甚至要求学生签订“报考承诺书",如江西瑞昌这三名学生所经历的那样。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尖锐指出:“当地方政府用清北率评价教育,学校就会用清北指标绑架学生。" 在这种逻辑下,985 高校的顶尖专业被视为“退而求其次",211 院校更是“失败的象征"。某省级示范高中的教师坦言:“如果年级第一报了浙大而非清北,校长会亲自约谈,家长也会被暗示‘拖了学校后腿’。" 这种价值扭曲,让教育彻底沦为数字游戏。


5.jpeg

县城教育的双重溃败:资源流失与人才断档的恶性循环
“我们县已经五年没出过清北学生了。" 陕西某县中学教师王磊的叹息,道出了县域教育的普遍困境。他所在的学校曾在 2008 年同时考上 3 名清华学生,而如今年级第一的目标仅是“冲一冲西安交大"。这种落差背后,是优质师资与生源的双重流失。
上世纪 80 年代,王磊的高中数学老师是下放的北师大毕业生,英语老师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 —— 这得益于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下沉基层的偶然机遇。正如清华毕业生白如冰在文中回忆:“父亲的高中数学老师竟是西北大学教授,文革时期的知识下放意外造就了县域教育的黄金时代。" 但随着市场经济推进,这些教师或退休或被大城市挖走,而新一代师范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城市。湖北某县中近五年流失的 37 名骨干教师中,29 人被省会超级中学以高于原工资 3 倍的待遇挖走。
6.jpeg

生源流失则形成更致命的打击。湖北某县中 2023 年中考前 100 名学生中,78 人被武汉、襄阳的超级中学提前“掐尖" 录取,其中 30 人获得“免除学费 + 每月 3000 元补助" 的优厚条件。这种虹吸效应形成恶性循环:优质生源流失导致高考成绩下滑,成绩下滑又加剧生源流失,最终使县中陷入“低水平维持" 的困境。江苏德清县作为全国百强县,尽管每年教育投入超 10 亿元,仍挡不住尖子生流向杭州、上海,过去能支撑三所优质高中的生源,如今连一所都难以填满。
更隐蔽的是教育生态的破坏。为留住“潜在清北生",县中往往采取“题海战术 + 封闭管理" 的极端模式。王磊的学生每天学习 16 小时,每月仅休息 1 天,却鲜少接触实验室、辩论赛等素质教育资源。这种模式或许能培养高分考生,却难以应对清北近年来强调的“学科竞赛"、“创新潜质"等选拔标准,形成“ 越用力越落后" 的悖论。
7.png



8.jpeg

寒门子弟的三重枷锁:资源、视野与心理的结构性困境
清北录取名单的变化,暗藏着阶层流动的密码。南京大学梁晨团队对北大、苏大数十年学籍数据的研究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子弟在精英大学占比曾达 40%,而如今清北新生中,父母为“体制内精英" 的比例超过 60%。这种变化背后,是寒门子弟面临的三重枷锁。
教育资源的鸿沟从童年就已显现。北京海淀区小学生平均每年课外教育支出达 3.8 万元,可参加编程竞赛、海外研学等活动;而云南某村小的学生直到初中,才有机会第一次使用电脑。北京尖子生的日常训练题难度远超高考,而县城学生的努力只是重复刷题减少失误。这种差异在竞赛领域尤为明显 —— 清北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中,91% 有省级以上竞赛奖项,而寒门子弟往往连竞赛培训的门槛都摸不到。
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压缩选择空间。浙江某县的高考状元张薇,直到填报志愿时才知道“强基计划" 的存在,而她的同班同学(父亲为中学教师)早已通过自主招生拿到降分。这种差距延续到大学:张薇进入某 985 高校后,因从未接触过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口语薄弱,一度陷入“从状元到差生" 的心理危机,很多县城学霸因无法完成心态转变而堕落。
心理层面的“稀缺效应" 更具杀伤力。寒门子弟往往将高考视为“唯一出路",这种压力容易导致发挥失常。河北某贫困县的调查显示,该县考生高考平均分比模拟考试低 30 分,心理专家分析:“过度焦虑导致的注意力涣散是主因。" 而城市学生即便高考失利,仍有出国留学、复读等多重选择,心态更从容。
9.jpeg



10.jpeg

破局之路:从评价重构到资源下沉的系统变革
当江西瑞昌的三名学生最终选择心仪的专业,当越来越多的“状元" 放弃清北选择特色高校,这些个体的觉醒正在撬动固化的观念。要真正打破困局,需要从评价体系、资源分配到教育理念的全方位革新。
在政策层面,必须斩断“清北率" 与政绩的捆绑。浙江已率先取消市县教育考核中的“一本率”、“名校数 "指标,江苏则规定“不得公布、宣传高考状元"。这些举措若能全国推行,将从源头消解功利化教育的土壤。熊丙奇建议:“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综合素质、职业发展纳入考核,而非仅看升学数字。"
资源下沉需要精准发力。参照上世纪基础教育普及的经验,可建立“教师轮岗制",要求城市名校教师必须有 3 年县域教学经历;在贫困县中学建设标准化实验室、远程教室,缩小硬件差距。更重要的是普及生涯教育,如云南某县中引入“职业体验课",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编程实践发现兴趣,减少志愿选择的盲目性。
社会观念的转变同样关键。当我们看到放弃清北选择哈工大航天专业的学生成为总设计师,看到扎根乡村的 211 毕业生带领村民致富,就该明白:教育的终极意义不是“考上哪所学校",而是“成为怎样的人"。接受自己的普通,在优秀环境中坚持成长,本身就是成功。
11.jpeg

高考的本质是为每个努力的人提供机会,而非将所有人塞进同一座独木桥。当县城中学能重拾尊严,当寒门子弟能看到希望,当清北不再是唯一的成功标杆,这场围绕教育的集体焦虑才能真正消散。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让每个选择都值得尊重,让每种努力都获得回报。(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董希淼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