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高考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北大副教授对话高考状元:“状元”是我的黑历史

成都儿童团 · 昨天 15:49
每年高考结束,全省名列前茅、拿下北大清华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们,都会迎来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被羡慕、被夸赞。
这些年轻人作为高考的优胜者,往往被寄予厚望。
最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和十年前的高考状元在纪录片《十年前的高考状元,过得好吗》中展开了一次对话。状元们走出考场后面临同样的问题:我可以一直优秀下去吗?人生会就此迈向“旷野”吗?
1.png

纪录片主角吴呈杰是2014年江苏省理科状元,总分比第二名高出10分。
在高考前,吴呈杰就拿到了北大校长实名推荐,能上北大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在他的设想里,自己会去北大念新闻,毕业后做记者,最后靠写字讨生活。
高考分数公布,省状元这个头衔让情况变得复杂。
顶尖的成绩让他有更多的选择,但也“屏蔽”了一些可能性。
知道他想学新闻的人,都会问他:“一个状元去做记者,会不会太可惜了?”“这么高的分,读新闻传播是不是有点浪费?”
2.jpeg

接受媒体采访时,面对这位“潜在”同行,记者朋友们也拿自己的亲身经验来劝退,告诉他当记者很辛苦,工资又低,状元一般都会选择商学院。
那年夏天,吴呈杰最终没有“浪费”自己的高分,进入了当时最为热门,收分最高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3.png

“状元”让吴呈杰品尝到了年少得志的滋味,同时也让他知道, 得志的滋味不过如此。
吴呈杰读过村小,读过县中,从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他承认,自己吃了“红利”。
4.jpeg

因为自己擅长考试,而在他读书的时候,考试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的上升途径。
擅长考试的小孩成为了状元,进入大学后遇到了考试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交。
当年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被视为精英教育象征,吴呈杰入学那年,院系中有三十多名省状元,甚至有一个全是省状元的社团。
5.png

6.jpeg

进入大学后,吴呈杰参加了许多社团面试,大多数都没有通过。
面试学院公认厉害的辩论社时,学长学姐审视的眼光,让他觉得自己像某件被打量的商品,并陷入自我怀疑。
同省的学姐出于好意,告诉吴呈杰,在光华管理学院的四年应该怎么过。
大一要疯狂刷绩点,要尽量选择水课,不管你对这门课是否感兴趣;
暑期实习一定要去大机构、大公司;
大三的时候要想好自己的出路,保研、找工作、还是出国继续学习?
如果前面三年工夫做得到位,那么大四你可以看上去“高枕无忧”。这一年,你需要做的就是,在诸多选择中做出对你最优的选择。
7.jpeg

大学生活像一本步骤清晰明了的说明书,学生依照统一的程式变成“预制”大学生,不断寻找砝码为自己铺一条更确定的好道路。
纪录片中,另一位顶着状元头衔进入北大的同学也表示,生活中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问题,这让她在做选择时更倾向于那条看起来更确定的道路。
“预制大学生活”和大多数人曾想过的大学四年完全不一样,但在吴呈杰的观察中,大学时,身边的同学好像都在扮演“精英”,并希望快速将自己催熟。
林小英将这些“预制”生活比作一套系统。
80、90年代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是一个不断汲取状态, 但今天的孩子接受了太多的信息,孩子的家长们也学习了一套又一套的教育理论。
高考前,学生被装入一套系统,告诉你要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大学;
高考成绩出来后,学生又被装入一套系统,系统里是关于对专业前景、地区优势的分析;
进入大学,再次被装入一套系统,如何高效稳妥地走好每一步,获取最大的“效益”。
要避免成为“预制大学生”,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在每一个阶段找到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将系统中多余的APP逐个删除。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逐渐跳出统一的评价体系的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8.png

“状元”的头衔变成了一个“枷锁”,从报考到毕业工作,把吴呈杰裹挟进了成功学逻辑里。
——你曾经是世俗标准的优胜者,因此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里,你还是要做“别人家的孩子”,你还是要从事优渥、体面的职业。
另一名北大的状元同学也提到,自己的职业规划是老师,但身边的人都觉得:“ 考北大的人当老师,是不是有点屈才?”
9.png

10.jpeg

众人的鲜花和掌声如潮水涌来时,状元们要求自己不断验证“成功”——学理科要拿第一,学商科要拿第一,做什么都要拿第一,要做一个符合大家期待的“状元”。
否则就对不起当初那些鲜花和掌声。
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得出结论——人的动机分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受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他们做事是出于自己内在的感受,首要考虑的是“我想要”,感受到的是动力;
受外在动机驱动的人,则会成为外部因素的奴隶,他们做事是受义务、恐惧、奖赏、惩罚、最后期限、他人认可等外部力量激发,考虑的是“我应该”,感受到的是压力。
“对不起鲜花和掌声”的心态,是典型的内部动机外部化。
11.jpeg

林小英在聊“卷”话题时,也聊过这一现象:无效的过度竞争。
如果你的学习就是为了赢过别人,至于这个是否有真正的收获,是否心里真正的愉快,你根本来不及关心,这就叫“卷”。
是肉身被束缚了吗?是灵魂被束缚了吗?哪些障碍和束缚是外部强加的,哪些是自我的过度认知?
好好地审视,就是自我从“过度的内卷”当中让自己脱嵌出来的一种方式。
12.png

如何提升孩子的内驱力,向来是家长关心的话题。
实际上,家长也可以进行审视。是否帮助孩子将兴趣变成热爱,而非分数;是否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时的愉快情绪,或是知识本身的趣味性,真正明白“为何学”、“为谁学”。
13.png

纪录片中有一处细节,林小英提到状元这一名头时,吴呈杰别过了头:“ 对,是我的‘黑历史’,可能到我死时墓志铭上都会写着‘2014年江苏省理科状元’。”
14.jpeg

从北大毕业后的那一两年,吴呈杰从不主动提起自己是北大的,也特别害怕别人提起。
因为那几年,自己几乎“一事无成”。
刚辞职时,他索性染了一头红发,在一个工作日出现在老家村里。村支书见到他,第一句话是: 这不是我认识的吴呈杰。
村支书、绝大多数人认识的那个状元吴呈杰、那个考入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吴呈杰,现在大约应该挣了大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是创业成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商科毕业、选择“鄙视链底端”的纯文科工作、辞职、待业在家, 听起来,太像一个状元坠落的故事。
15.jpeg

如果,换个角度讲述他的故事,是什么样呢?
放弃新闻理想,理科状元选择当年北大最厉害的光华管理学院。毕业后,他放弃了“更确定”的那条路,成为了一名记者。
他做了十年记者,写了经得起检验的报道。去年,他去瑞士参加“全球真实故事奖”,他写了一个年轻人换了19份“狗屁工作”的故事。
16.png

@吴呈杰 社交媒体
他做了一档播客栏目,聊了一些“上不了台面”的私人话题,拿到了传说中文艺青年都想收到的豆瓣的奖。
他做自媒体,也拍短片,过上了刚成为状元时设想的生活:靠写字讨生活。
吴呈杰和他的状元朋友们现状是:周一到周五当苦兮兮打工人,每周末一起打羽毛球,打完吃火锅。聊天话题无非是,谁有新的crush了,谁又换工作了,下个月要不要一起去看爱豆的演唱会。
当然,这种乐在其中的日子或许还是没有达到大多数人对状元的期待。
但在成为状元十年后,他治愈了“好小孩综合征”,摆脱了优绩主义。他想明白了, 成功不过是世间万物中的微小一件。
17.jpeg

纪录片中的状元同学们在求学路上似乎都有同一种焦虑:如果某件事没做好,是不是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小学没打好基础,学习习惯没养好,完蛋;
初中还不抓数理化,完蛋;
高中选科没选好,完蛋。
走错一步,人生万劫不复。
面对同学们提出来的“完蛋”焦虑,林小英平静地向同学叙述自己两次保研失败的经历,失败就失败吧,保研失败也不意味着人生完蛋。
18.jpeg

她给学生缓解焦虑的建议是:高考依然是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我们可以弱化一次选择对人生的影响。
人生没有所谓“正确道路”,试错是成长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保持学习能力,随时调整方向,而非拘泥于某一固定轨迹。
相比预制的道路,“成功学”的诱惑, 学生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多孔”的制度和筛选机制,给每个人钻进钻出的机会和资源,随时都能重启人生。
高考后的世界不只有旷野和轨道两项选择,我们歪歪扭扭的生命进程中,会有不断分岔的小路,通向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成都儿童团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