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年轻人还在狂欢GDP领跑全球?
数据背后三大隐患已经藏不住了!
2025年7月的国际机构最新数据明晃晃写着6.4%增速世界第一,14亿人口里七成是年轻劳动力,平均年龄才28岁。
但这场增长盛宴的盘子底下,全是裂缝。
经济增长的数字光鲜,饭碗质量却跟不上。
企业工厂是多了,可流水线上挤满的是低薪临时工。
大把年轻人毕业即失业,技术岗位常年招不满人。
技能培训班广告铺天盖地,真能拿到高薪offer的有几个?
路透社问遍51个经济学家,结论扎心得很——人均收入根本撑不起这种增速。
政府砸钱搞基建的热闹场面,掩盖了民营企业的冷清。
高铁公路修得飞起,可私人投资蔫得像旱季的庄稼。
银行放水降息100个基点,老板们的钱包还是捂得死紧。
专家早就警告,靠财政烧钱拉动增长就像打强心针,药效过了怎么办?
现在连央行都不敢继续放水,政策转向中性就是最响的警报。
最悬的是美国那边举起的关税大棒。
汽车零件、特种钢材、农产品,每项都是印度出口命脉。
七月初的90天暂停期早过了,谈判桌上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华盛顿要是真动手,孟买港的集装箱船马上得少一半。
说什么取代中国制造?
生产线工人先得回家种地。
人口红利听着多美,可红利变不了现就是空头支票。
年轻劳动力再多,塞不进高端产业链照样白搭。
隔壁38岁的成熟产业工人能造光刻机,这边28岁的年轻人还在拼装手机壳。
劳动力便宜?
那是人均产出低的遮羞布。
网友热评:
“数据刷得飞起,我工资条三年没动过。GDP涨7%不如菜价降7毛。”
“政府修路我鼓掌,可厂里机器都生锈了。老板天天说订单少,奖金早成传说了。”
“去人才市场转一圈心凉半截。招销售的电线杆贴三层,招工程师的柜台就俩摊位。”
“美国关税新闻天天刷屏,我们零件车间这个月已经双休了。”
“年轻人多顶屁用,富士康招工35岁都不要。红利?我看是啃老本。”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