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本科学历……家庭掏空钱包去换,到底值不值?
这笔账,如今需要仔仔细细算算了。
有些选择,看起来像是一次机会。实际上,可能是一场赌博——用家庭的积蓄,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这所学校摆出了征集计划。
缺口是583人。
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去找工作或者继续念书,情况都不坏。
但是它学费高昂。
学生和家长们的心里都有一杆秤,这笔钱花出去,到底能不能收回成本?这或许就是答案。
再看看吉林省。
普通本科批次的征集计划里,也有很多民办学校的名字。
不是说所有,但数量真的不少。
物理方向的民办本科,比如长春建筑学院……还有吉林建筑科技学院,这两个学校的空缺名额都超过了三百个。
这不是个例。
广东的情况,就更让人捉摸不透了。
这个省参加高考的人数并不少。
按理说,竞争应该很激烈。本科的录取名额,应该很抢手才对。
可是事实呢?
物理组的投档记录里,差不多有一半的高校,都没能招满学生。
空着大量的名额。
湛江科技学院,物理方向少了4486个名额。
历史方向少了1869个名额。
你没看错,就是这两个数字。
物理和历史加起来……空缺太大了。
单单这一所民办学校,总空缺就超过了六千人!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一个学校,就有这么多的招生计划没有人填报。
是现在的学生们,连本科的门都不想进了吗?
事情好像又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不是所有的民办本科都遇上了寒流。
有的学校,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看看广东省物理类的投档数据就知道了——
珠海科技学院,这算是民办本科里的好学生,一次性就招满了。
还有广州软件学院和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这两所学校的分数线要求不高,刚过本科线就有机会,它们也一次性满额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学生和家长们在用脚投票!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认可度,不是学校自己说了算的。
是考生们给的。
问题又回来了。
为什么有的民办学校被热捧,有的却无人问津?
学费肯定是一个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动辄数万元一年的开销,对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它又不是唯一的原因。
如果仅仅是钱的问题,那么所有民办学校的情况应该都差不多才对。
现实却不是这样。
这说明,学校自身的办学质量、毕业生的出路、在社会上的口碑……这些东西,学生和家长们看得越来越重了。
学校想让学生来,不多下点功夫是不行的。
北京和吉林的情况,或许还有别的原因。
这两个地方,高考的本科录取率一直不低。
参加考试的人数,相对一些人口大省要少。
那里的学生和家长,眼光可能更高一些,看不上普通的民办本科,也能说得过去。
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广东就不一样了。
在全国范围里看,广东的本科录取率其实不算高。
高考大军的人数,也是相当庞大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办本科还出现这么大的招生缺口,着实让人深思。
是真的不想上本科了?
这个疑问,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
如今的就业市场,是什么样子?
别说民办本科了,就是公办本科,甚至一些211高校的毕业生,找工作都感觉压力很大。
这种大环境,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估一个民办本科学历的“含金量”。
花那么大一笔钱,读一个民办本科,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如果找不到,那这笔投资,是不是就打了水漂?
凡事都有两面性。
对于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眼前的局面,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一个“捡漏”的机会。
你的分数可能刚刚好,离公办本科差一点,又不想去读专科。
现在,机会来了。
广东省出现了这么大的招生名额空缺,接下来为了完成招生计划,投档线很有可能会降低。
这意味着,之前分数不够的学生,现在有机会够得着本科的门槛了。
想读本科的同学,真的要抓住这个窗口期。
这又引出了那个终极问题——到底要不要选民办本科?
这得分情况看。
第一种情况:家庭经济条件允许。
如果钱不是问题,或者说,家庭可以承受这笔开销。
那建议还是尽量去读本科。
为什么?
因为一张本科学历的“入场券”,在很多时候还是有用的。
不管以后是考研究生继续深造,还是直接进入社会找工作。
有这张“券”,你可能会看到更多的门为你敞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第二种情况:家庭经济条件比较紧张。
如果这笔高昂的学费,需要家庭勒紧裤腰带,甚至四处筹措才能凑齐。
那就真的要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这个本科,读得到底值不值?
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选择,更是一个家庭的重大经济决策。
现实是残酷的。
专科里,也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学校。
特别是那些行业特色鲜明的专科院校——比如铁道类的,电力类的,还有石油化工类的。
这些学校,专注于培养特定领域的技能人才,和相关企业有紧密的合作。
它们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时候甚至比一些本科生还要高,工作也更稳定。
选择,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
关键在于,这个选择是否适合你自己。
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自己的分数,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来做一个综合的考量。
2025年的高考录取,似乎成了一个风向标。
它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分数在比拼,更是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一次实力检验。
那些长期以来只注重招生,而忽视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的学校,正在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而学生和家长们,也变得越来越理智,越来越清醒。
他们不再是盲目地追求一个“本科”的名头,而是开始认真地计算投入与产出,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
这一轮的录取结果,给所有办学者都敲响了警钟。
想要赢得生源,赢得认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心——踏踏实实地提高办学水平。
否则,再多的招生计划,也可能只是纸上的一串空洞数字。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