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美国和瑞典方面的消息已经确认,中美贸易谈判的第三轮大幕即将于下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此前第一轮在瑞士达沃斯,第二轮在英国伦敦。这次挪到瑞典,也算是延续了在欧洲中立国家谈的老传统。
当然,这一系列安排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瑞士、英国、瑞典,都是出了名爱当“和事佬”的地方,远离中美本土,氛围没有那么僵硬,双方坐下来谈的火药味理论上能淡点儿。再加上瑞典本就是一个常年在欧美与亚太之间当“润滑剂”,这轮谈判也没有头戴“元首会晤”的光环,这一背景下,安排在斯德哥尔摩这样一个“风景秀丽却不喧哗”的地方,也更容易让彼此都下得了台。
从谈判节奏来看,中美之间已经明显形成了一种“进展缓慢但不断推进”的氛围。从瑞士到伦敦,现在到瑞典,步子虽然不大,但方向感明确——能谈就不撕破脸,尤其在关税停战协议即将到期的当口,哪怕心里盘算各自不同,面子上的“建设性”也得维持下去。
只不过这次有一点不同,美财长贝森特最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明确透露称想谈点“别的”。别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对此,贝森特没有藏着掖着,他直接点了中国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名,意思很明显:中美贸易谈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要把“地缘政治”也拉上谈判桌,尤其是能源和制裁问题。
其实事情不复杂,美国的算盘就是一笔账:中国从俄罗斯、伊朗买了那么多便宜的油,美国吃亏了。既然你和我谈贸易,咱也顺便谈谈你从谁那里买油的事吧。事实上,这一思路此前特朗普就已经公开提出,他给俄乌冲突设了个“最后通牒”:让普京50天内跟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否则对俄商品征收100%的关税,甚至还提出:对从俄罗斯买油的国家,也要征收“次级关税”,由此可见,他的计划早在那时便已经拟定。
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特朗普这人大家也熟,“大嘴巴”是招牌动作,他最喜欢先把狠话放出去,甭管能不能实现,先吓唬住人再说。能吓唬住捞点好处那是白赚,万一最后啥也没捞着,他和他的支持者也觉得无所谓,反正本来就是“空炮”,这就是他的套路。
但问题在于,中方就得奉陪吗?外交部的态度一直很清晰:坚决反对任何非法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如今美国跟俄罗斯闹别扭,结果拳头冲着中国挥过来,这算哪门子道理?中国怎么可能忍,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发言人郭嘉昆的回答就很能说明问题:重申中方一贯立场,强调落实两国元首共识,用好经贸磋商机制,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说白了,中国绝不会允许美国把贸易谈判变成“大杂烩”,把不相干的地缘政治问题硬塞进来。中美贸易谈判,就得聚焦贸易本身,这是条底线。守不住这条底线,以后麻烦无穷无尽。
更何况,美国所谓的“次级关税”威胁目前来看落地都难,毕竟,中美能谈,是因为大家都清楚全球经济离不开合作,而且中国讲的是“平等互利”,不是谁说了算。你美国想拿“能源合作”作为谈判砝码,中国早就见怪不怪了。你真想让中美贸易重回正轨,那就好好谈,把该谈的谈清楚。别老想着靠打压别人来抬高自己。
归根结底,中美之间谈得下去,是因为经济上的互补性还在,但如果美方一味想把经贸谈判变成制裁谈判、地缘谈判,那就注定是“谈不拢”的开始。而对于中国来说,不怕博弈,但绝不接受“挟谈判以令他国”。
总之,中美之间能谈就谈,是好事。但谈判能不能走得远,得看美国有没有诚意。如果只想着怎么让别人“让利”、怎么从中捞好处,那谈了也是白谈。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中国不会接受任何绑架,不会在任何“施压”下让步,也不会被带节奏。中美经贸问题,只能在经贸框架内解决,谈得好,就继续;谈不拢,各回各家——中国不会硬接美国递来的“次级制裁”这颗烫手山芋。可以预见,或许谈判桌上的博弈继续,但中方的底线,已经摆得够清楚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