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高调宣布:第三轮中美贸易谈判将于下周的7月28日至29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贝森特一面强调“中美贸易状况良好”,一面再度提出中国必须停止购买受制裁的俄罗斯与伊朗石油,甚至威胁称“任何国家购买俄罗斯石油将面临500%二级关税”。
贝森特的强硬姿态并非没有原因。此前48小时内,特朗普政府刚与日本、菲律宾“闪电”达成2项贸易协议:与日本的协定要求日方开放汽车市场、增加农产品进口,并向美国投资数千亿美元,然后美国将日本的关税降至15%;与菲律宾的协议则对菲征收19%关税,换取其对美国无条件开放市场。
接连的“外交胜利”让美方信心膨胀,贝森特更在CNBC采访中宣称“中国占据全球30%出口份额,必须通过贸易顺差再平衡‘缩小规模’”,试图将经贸谈判变成单边施压的舞台。
贝森特
贝森特将俄伊石油制裁纳入贸易谈判的举动,实则踩中了中方的原则红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2日例行记者会上就明确回应:“在关税问题上,中方立场一贯明确”,并强调双方应“落实元首共识,通过对话减少误解”。
深层矛盾在于双方对“贸易公平”的认知鸿沟。美方逻辑是以“二级关税”胁迫中国配合其制裁体系,既可削弱俄伊能源收入,又能为国内页岩油产业腾出市场空间。但中方立场是能源进口关乎国家发展权,且中国与俄伊的合法贸易受到国际法保护。2024年4月中国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防工业已尝到“反制之痛”,此时再施压石油无异于战略误判。
中美贸易
美国看似强势的攻势,实则暴露了其两难的处境。首先其国内经济承压,美联储数据显示,若全面加税,供应链断裂将推高通胀,美国中低收入家庭支出将增加800美元。另外盟友协调乏力,贝森特呼吁欧盟配合对俄油制裁,但欧盟因能源短缺始终态度暧昧。
下周会谈的焦点已超越关税本身,成为两种国际秩序观的碰撞。预计一种可能是美方或延长关税休战期3个月,换取中方象征性扩大农产品进口,但石油议题会被搁置。类似5月日内瓦谈判的“分步走”模式(暂停24%加征关税,保留10%基础税率)或重现。另一种是博弈升级,但概率相对小一些。若美方坚持石油制裁捆绑贸易,那中方可能在稀土等领域再度收紧出口。
中俄关系
贝森特“飘了”的表象下,折射出美国对全球规则主导权流失的焦虑。从日内瓦到伦敦再到斯德哥尔摩,中美博弈维度已从贸易逆差,升级为三重结构性竞争。首先是科技标准权,美方遏制中国半导体自主化与AI发展,却遭稀土“卡脖子”;其次是供应链话语权,美国推动“友岸外包”,但中国“一带一路”正构建“去美国化”供应链;另外是多边规则权,WTO改革僵局中,中方倡导“绿色钢铁标准”等新规则,直击美国单边主义软肋。
正如日内瓦谈判后双方宣称“取得重大进展”却未解决核心矛盾,斯德哥尔摩会谈的本质仍是“边交锋边试探”的耐力赛。当美国试图用旧有的关税大棒思维压制其他国家时,历史的天平早已倾斜——全球78%锂电池、65%显示屏产能在中国,而五角大楼的稀土库存正在告急。这场谈判桌上较量的不仅是关税数字,更是谁有权参与和定义未来的世界经济秩序。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