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印度国防研究机构网站发布声明称,光辉战机首席设计师科塔·哈里纳拉亚纳博士宣布“印度已攻克第六代战机飞翼技术”,并表示“若政府决定研发全尺寸无人六代机,技术准备已就绪”。这番言论迅速被印媒解读为“印度航空工业超越中国的里程碑”。
有一说一,印度人直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自己到底缺少什么,天天不是画大饼,就是在画大饼的路上。别的不说,就说他们的五代机项目,也就是那个刚出了一个模型的AMCA,原定2024年首飞,因隐身涂层工艺缺陷和飞控系统整合问题,推迟至2030年进行。
更尴尬的是,AMCA-Mark1版本仍依赖美国通用电气F414发动机,而印度自研的GTX-35VS变循环发动机核心机测试已拖延7年。印度国防部为该项目划拨的50亿美元预算,被国际航空专家评估为“仅够基础研发”,却要同时攻克AI飞控、量子雷达等六代机关键技术。
五代机项目都还在烂尾中,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想要搞六代机,他们是真不知道自己到底吃几碗咖喱饭。
说AMCA还是有点高看他们的,我们还是看看眼前的光辉战斗机好了。
就在印度国防研究机构网站声称自己做好了开发六代机的同一周,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因美国通用电气F404发动机断供,被迫将2026年光辉战机交付量下调至6架。
这款1983年立项的“国产骄傲”,至2025年仅累计交付38架,年产量长期徘徊在个位数。2025年6月,印度空军被迫接收Mk1A型战机,其作战半径500公里、载弹量6吨、雷达探测距离200公里的性能,被巴基斯坦歼-10CE全面碾压,后者作战半径1240公里,载弹量7吨,雷达探测距离280公里,别说是打阵风了,在合适的配置下,甚至能和F-22掰掰手腕。
印度军工部门的“技术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行我也行”的魔幻逻辑。2025年初中国两款六代机试飞视频公开后,印度防长辛格火速批准AMCA项目,宣称“2040年部署六代机”,试图将中印技术代差压缩到5年内。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前高管向媒体透露,军方高层存在“资金到位必获核心技术”的幻觉,无视美国拒绝提供F-35源代码、法国拖延发动机技术转让的现实。更讽刺的是,印度六代机技术指标被曝直接套用中国歼-36设计文档,要求“从泰米尔纳德邦起飞打击北部目标”,却未论证如何规避东风-26导弹射程覆盖。
印度六代机计划的核心矛盾,在于技术雄心与工业短板的巨大鸿沟。航空发动机领域,国产卡佛里项目研发32年宣告失败,而六代机所需的变循环发动机需推重比超15,印度最高仅掌握1.2马赫风洞测试能力。
产业链层面,印度航空工业国产化率仅62%,钛合金年产能2.3万吨,精密机床84%依赖进口,导致AMCA项目将国产率目标从60%下调至42%。
人才储备更是捉襟见肘:全印航空工程师仅1.2万人,超级计算机算力全球排名第111位,无力支撑六代机所需的百亿亿次级AI算力。
相对于印度军工部门的狂想,印度空军就务实多了,多位高级将领要求优先量产“光辉Mk1A”,因其至少能填补217架米格-21退役后的战力空缺,而非等待“2040年服役的科幻玩具”。如果能顺便把光辉的战斗力提升到歼-10的水平,他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内部评估报告指出,即便计划2028年服役的“光辉Mk2”,其700公里作战半径、载弹量6.5吨的性能,仍落后歼-10CE约15年,更遑论对抗歼-20或歼-35。
只可惜对印度政府来说,军队实际需求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挽回连绵的宣言,哪怕这个宣言再怎么不靠谱也无所谓。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