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为了让夜晚热闹起来,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
政策文件上写着“应批尽批”,这四个字听起来很给力。
可这对那些开店的老板来说,感受或许完全是另一回事。在清溪,有家Livehouse就面临着这样的情况:许多年轻人只点一杯最便宜的啤酒,听完歌扭头就走,店里总有一半的座位是空着的。
审批的门槛是降低了,但租金和水电费的压力却一点没减轻。
这生意到底要怎么做下去?
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也在变,不是说不愿意花钱,而是现在花每一分钱都变得更加谨慎和实在。手头不宽裕,自然要想着怎么省。
看看那些试图转型的KTV,就能明白其中的难处。
一些KTV硬是把自己改造成了现在流行的剧本杀店,本以为能抓住年轻人的心。可结果常常是,店里的服务员站成一排,顾客却零零散散没几个,这种场面确实不是滋味。
城市的变化,不只体现在这些娱乐场所上。
过去那些工厂密集的城中村,随着工厂搬迁,如今大都变成了仓储区。房租确实是降下来了,可过去那种半夜里炒粉摊前排起长龙的热闹劲,也跟着消失得无影无踪。
人气一旦散了,想再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交通配套是个绕不开的现实问题。很多人都说,晚上的公交车收班太早,到了半夜想出门,打个车都费劲。这种不方便,足以把任何消费的念头都给打消掉。
隔壁的佛山市,地铁可以一直运营到深夜,给夜间出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东莞也并非没有自己的闪光点。比如石龙镇,有老手艺人把传统的木屐做成了精巧的冰箱贴,很有创意,也受到了欢迎。
还有那家开了三十多年的老字号猪骨粥,香气飘了这么多年,依然吸引着食客。
新光明市场里的一个鸡蛋仔摊位前,也总是能看到排队等候的人群。这些地方靠的不是别的,就是实打实的口碑和味道。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