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印度又来和中国比,不夸张地说,这个领域,永远也追不上中国

军情作家陈曦 · 前天 09:49
据《俄罗斯RT》7月24日报道,印方决心推动关键矿产的本土化生产,摆脱对外依赖,特别是对中国的依赖。
日前,印度推出了1.56亿美元的激励计划,意图支持国内企业建立从稀土提取、分离到磁体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据说印度本土的一些新兴公司,已经开始筹建稀土磁体产线,目标是在2026年前实现年产500吨钕铁硼磁体的初步突破。
与此同时,一些老牌企业,也开始布局磁体制造与关键材料回收项目。
政府层面则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不仅鼓励开采沿海沙矿、硬岩稀土资源,还在谋划从欧盟和日本引进稀土冶炼与分离技术。
1.jpeg
稀土矿
野心不小,但这一目标距离现实仍相当遥远。
印度虽然拥有850多万吨的稀土氧化物储量,排名全球第三,但真正具备工业价值的资源集中度极低。
多数稀土分布于含量极低的沿海沙矿中,开采与提取成本远高于硬岩型资源。
而稀土中最为关键的重稀土元素如镝、铽,则在印度几乎无规模分布。
在产业链方面,印度目前仅有一家国有企业从事稀土初级处理,年产混合稀土氯化物约1万吨,真正提炼成分离氧化物的能力极为有限,更谈不上形成商业化的金属还原与磁体烧结能力。
目前全国仅有一个位于维沙卡帕特南的小型磁体实验厂,年产不过3吨,远远无法满足印度国内每年超过5万吨的磁体需求。
在产业人才、设备供应、技术工艺和下游市场方面,印度更是全面依赖进口。
2.jpeg
稀土矿
中印之间在稀土领域的差距,已经不能用代差来形容了。
过去四十年间,中国逐步建立起了全球唯一的稀土全产业链闭环。
而在高端应用方面,中国的稀土磁体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机、风力发电、雷达系统和导弹导航,几乎覆盖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印度不仅缺乏大规模矿山和工业设施,更没有足够的高端制造需求来支撑磁体产业的发展。
在技术路径上,中国掌握着包括离子吸附型稀土的绿色提取、高纯度金属还原、复合烧结等一系列核心工艺,而印度甚至还在为如何实现稀土氧化物提纯而头疼。
在这样一个深度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工艺壁垒高筑的行业中,印度所处的位置甚至不及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
3.jpeg
印度和中国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说差距有二三十年,印度努力二三十年就可以追上中国。
问题并不只在于时间差距,而在于路径锁定和结构性劣势几乎不可逆。
中国是通过几十年技术持续迭代和制造业协同发展,才形成当前的主导地位。
而印度则在这些方面,存在系统性瓶颈,导致任何稀土项目从立项到落地都难以迅速推进。
更关键的是,印度缺乏真正能够内生拉动稀土应用的高端制造市场,无法形成内部正向循环。
而且在中国主导的技术标准体系下,印度只能被动接收,难以掌握主动权。
加之人才储备不足等因素的长期存在,即便政策再激进,投资再巨大,印度的稀土产业也很可能始终处于边缘位置。
对于这样一个高门槛产业而言,晚起步十年是差距,晚起步三十年,可能就是永远的错过。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军情作家陈曦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