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分上郑大!没过河南本科线,真相曝光,百万河南考生情何以堪
录取通知下发那天,哈尔滨考生王某盯着手机屏反复确认三遍——389分,郑大录取!与此同时,河南周口的李某把601分的成绩单揉成一团,她离郑大投档线,只差3分。
黑龙江省招生办公布的数据显示,郑州大学物理类003组最低投档线389分。这个只比黑龙江本科线高29分的分数,在河南考生圈里成了一道鸿沟。
---
01 冰火两重天,录取鸿沟刺痛百万考生
389分在黑龙江能上211高校,而河南考生601分却落榜了。这个212分的差距,像根刺扎进河南考生心里。有洛阳家长举着分数单在教育局门口喊:“200多分的差距,这就是公平?”声音嘶哑却透着无奈。
张雪峰的经历突然成了现实预言。他曾在演讲中调侃:“当年我488分进郑大,河南室友609分,比我多120分。”当时全场哄笑,如今389分上郑大的新闻一出,所有人都笑不出来了。
郑大今年在河南的物理类最低投档线是601分。河南考生要拼到这个分数才有机会,而黑龙江考生389分就拿到了入场券。
---
02 河南考生:拼尽全力的日常
2025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突破130万。这个占全国考生总数十分之一的教育大省,却只有郑州大学这一所211高校。当其他省份考生500分能挑大学,河南考生500分可能连公办本科都进不去。
重点班的学生连上厕所都跑着去。漯河高三班主任指着半人高的模拟卷说:“我们班课间没人出教室。”去年河南复读生人数突破40万,像滚雪球一样推高分数线。河南考生心里都清楚:公办本科500分起步,211高校600分保底。
南阳复读生小陈展示了他的作息表:凌晨5点起床背单词,三餐各限时15分钟,连去卫生间都掐着秒表。去年598分够上郑大,今年601分都悬。他盯着墙上“拼一分,超千人”的标语,眼里全是血丝。
---
03 “捡漏”背后:招生规则下的残酷现实
389分上郑大不是黑幕而是规则使然。郑大在黑龙江招生的003专业组要求必选化学,吓退了大批本地考生。报考人数不足的情况下,过线即录取的规则造就了“捡漏王”。专业冷门加上异地招生,再加上报考人数少,组成了这场“教育彩票”的中奖密码。
河南考生没这种运气。全省130万考生盯着有限的郑大名额,硬是把分数线“卷”到601分。当广东考生500分进民办本科痛哭时,河南考生看到389分上郑大的新闻,连哭的力气都没了。
高校招生办人员强调规则公平:“按分录取,不分地域。”但当河南考生要比黑龙江考生多考212分才能进同校同专业时,程序公平的外衣下,结果的荒诞感格外刺痛人心。
---
04 结构性困境:高校资源的省际鸿沟
“我们不是输给389分,是输在起跑线上。”郑州某重点高中校长指着地图痛心疾首:“邻省陕西有8所211,湖北有7所,河南只有1所!”数据显示,河南211录取率仅4.5%,不到北京的三分之一。
焦作一位考生父亲拍着桌子说:“我女儿凌晨两点还在刷题,她说少睡1小时就能多赢千人。现在告诉我有人389分上郑大?”社交媒体上“河南考生太难了”话题阅读量破亿,一条“我们不要特权,只要公平起跑”的评论获赞超20万。
教育专家点破关键问题:“各省教育资源不均衡是老问题,但当省际分差突破200分,制度调整不能再拖。”河南重点高校录取率已连续十年全国垫底。
---
05 未来之路:公平与现实的碰撞
招生专家提醒考生别幻想“捡漏”。389分上郑大是多重偶然因素叠加的小概率事件,无法复制。他们建议考生采用“冲稳保”策略:精准收集信息、合理规划梯度、平衡学校与专业,比赌运气靠谱得多。
面对困境,一些河南家庭选择“高考移民”。帮迁户口的灰色产业链在河南悄然存在。有能力的家庭想方设法把孩子高考“出口”转到其他省份,但这反而加剧了不公平。
郑州大学校园里阳光正好。几个本地新生在球场上奔跑,他们或许永远不知道——场外有多少河南学子,为踏上这片球场付出了212分的代价。
---
球场上奔跑的黑龙江新生不知道,场外有多少河南学子为同样的机会多拼了212分。教育公平的考题,远比高考试卷更难解。当河南考生在凌晨两点的台灯下抹把脸继续刷题时,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捡漏”的运气,而是一个真正公平的起跑线。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