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录取,有几条招生新闻,引起舆论关注。
一是北大“现身”江苏高招提前批次征求志愿。报道称,北大征求志愿的专业是“北京大学01专业组(不限)”中的“印地语(只招英语考生)”专业,招生计划是1人。征求志愿,意味着在之前的录取过程中没有完成招生计划。
二是部分高校的医学专业录取分数“暴跌”。据媒体报道,这种情况出现在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的高考录取中。如浙江省高考录取中,临床医学专业出现明显“爆冷”现象,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的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和位次大幅下降。
三是黑龙江出现超级“捡漏王”。7月22日,黑龙江公布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本科批平行志愿投档分数线。有网友发现双一流大学郑州大学物理类003组(化学)最低投档线仅为389分,该考生被网友戏称为“捡漏王”。
怎么解读这些招生新闻?只看录取分数变化的解读,就是北大招生“遇冷”,小语种专业没人报考;医学专业不行了,甚至有网友称医学专业将成为第二个土木工程,从以前的热门变为冷门;以及有的985、211院校在今年招生中,被就业形势看好的院校按在地上“摩擦”,“名校情结”让位“就业为王”。
不得不说,这都是对比录取分数、位次变化后做出的表面化解读,而如此解读,对高校办学,以及学生选择院校、专业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基于现行的高考志愿填报、录取规则,不能用一年录取数据,分析院校、专业的走势。高校录取分数的起伏变化更启示,中国高校要招收适合本校培养定位的学生,需要推进录取制度改革,建立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的录取制度,既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又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并保持学校的生源稳定。
医学专业是下一个“土木”吗?
答案很明确,医学专业不可能是下一个“土木”。土木专业从曾经的热门变为大冷门,是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进入了冷门周期。而我国的医生人才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如有关预测显示,我国老年医学专科医生仅4.3万人,缺口超20万。当前确实存在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生就业难,但与其他专业就业难一样,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结构性就业难,医学生都想进城市的三甲医院,而不愿意去基层社区医院、乡村卫生院。而且,当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也主要面向三甲医院培养医学人才,这也影响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意愿。据统计,全国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2025年共计提供约12.8万个岗位,但实际招录率仅为68%,约有4.1万个岗位无人问津。这要求医学院校进行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还有人认为,部分院校医学专业录取分数暴跌,是因为AI 发展,AI医生会替代医生的看病开方工作。这和AI教师会替代教师的论调一样。其实,AI发展,会对医生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让医生和教师失业。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要推进AI+医学教育的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按分数线变化来分析医学专业,在部分医学院校录取分数下降的同时,还有部分医学院校的录取分数上涨。如在广东省,北京大学医学部2025年录取分数676分,录取位次512名,而2024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分数672分,录取位次为558名。如果再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每所大学在同一省份的录取分数、位次都会有起伏变化,这更多是由志愿填报规则所致。
中国各地的高考志愿填报,都已经实行平行志愿,这减少了以往顺序志愿的“大小年”情况——所谓“大小年”,就是某一年高校录取分数高(被称为“大年”),第二年由于考生不敢填报,录取分数走低(被称为“小年”)——但是,“大小年”问题还是存在,只是录取分数变化幅度相对减小。医学专业过去几年录取分数都很高,如在浙江,2024年医学专业录取可用“大热”来形容,2025年有部分院校录取分数降低,是很正常的。除了部分就业特别不看好的专业,大部分专业的录取,都有涨跌起伏,包括舆论认为已经变冷的财经、外贸、语言类专业,在前几年录取分数曾大跌,近两年录取分数也“反弹”了。因此,观察某一专业是不是真的被考生抛弃,要观察多年的录取走向,一年的录取数据变化,说明不了什么。
考生“捡漏”背后:高校与考生应双向选择
只上本科线也能捡漏进“双一流”的郑州大学,这是现行志愿填报、投档规则的“产物”。因为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知道其他考生的意向、学校的投档分数线,是根据招生计划与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投档出来的。这也意味着,学校并没有划定投档线的主动权,是被动等待教育考试院(省招办)投档。
这带来的问题是,学校的生源并不稳定,有的学生并不符合学校的培养定位。虽然对于“捡漏”的学生来说,运气很好,但是,被大学录取后,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是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以低于其他同学两百多分的高考分数被大学录取,从学业角度看并不一定是好事。
要让大学招收到适合本校培养定位的学生,需要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实行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录取制度。具体而言,可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由大学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申请条件的学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大学结合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以及面试成绩(学校根据招生需要自主设置)录取学生,一名学生可以同时拿到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的专业、提供的奖助学金进行选择。
如在某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提出,高考成绩达到670分可以申请,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提出达到665分可以申请,那么,成绩在670分以上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这5所大学,大学独立进行评价、录取,一名考生最多可以同时获得5校录取通知书,再作选择。
实行这样的招生录取制度,首先以高考成绩保证基本公平;其次,破除唯分数评价,从高考成绩看,670分与680分、690分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多大差别,学校还可以在高考成绩之外,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赋予学校招生自主权;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也促进大学以教育质量、办学特色吸引学生选择。
这就是招考相对分离的录取制度。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确定了高考改革的方向。但在具体推进时,社会舆论担心这会带来新的不公平问题,公众普遍接受的还是“分数公平”。
而从高考录取看,所谓“分数公平”,实质带有“博弈色彩”。就如郑州大学在黑龙江招收了389分的考生,大家也觉得是公平的,因为这是按志愿投档的结果。而如果在自主招生中,郑州大学录取了这么低分数的考生,一定会被质疑不公平。其实,实行学校自主划定申请成绩要求的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录取制度,更有利于学校招收适合的生源。美国高校在招生时,各学院专业就提出申请成绩要求,如中学课程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等,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可自主申请。
另外,在我国当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中,每个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这虽然提高了录取效率,快速完成高校招生、高等资源配置,但是,从学生和学校的匹配度看,却存在考生被录取到自己不满意的大学、不喜欢的专业的问题。另外,受录取分数线、学籍管理制度限制,学生进入大学后,申请校内换专业都很难(部分高校为吸引招生,提出零门槛转专业,这只是可以申请,但要转成功,是需要通过相关考试的),就更别提转学了。这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在下一步高考改革中,可以基于当前的强基计划、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进招生考试相对分离的改革,在高考后,由高校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并允许学生同时申请多所大学,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在这方面,上海已经从2015年起,在春考中进行改革探索,学生可以凭语数外成绩填报两所大学(或一所大学两个专业)的志愿,参加两所大学的校测,可同时获得两校的录取通知书,再进行选择。这一招生方式,可以借鉴、推广。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熊丙奇
责编 辛省志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