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印度又在打窝了:主动给中国送来好消息,有个条件要中企必须满足

知鉴明史 · 昨天 08:42
7月23日,印度驻华大使馆发布一则令人意外的公告:暂停五年的旅游签证重新对中国公民开放。就在前一天,印度外长苏杰生才刚刚结束时隔五年的访华之旅,释放出缓和对华关系的明确信号。
这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却暗藏玄机。印度不是突然良心发现,而是意识到自己已被西方“背刺”,不得不回头向中国伸出橄榄枝。但他们这次的“示好”,却附带了一个条件——技术转让
1.jpeg

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印度又在打窝了。过去的一年,印度经济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印刷报》披露,2024—25财年印度的净外国直接投资(FDI)暴跌了96%,从前一财年的101.3亿美元骤降至3.5亿美元。这样的跌幅,用“雪崩”来形容都不为过。
印度政府不得不承认,这场投资寒冬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结构性问题。在国际金融动荡、美联储加息的大背景下,印度企业的资金加速外流,利润难以留在国内。
2.jpeg

更深层的原因,是印度的强硬政策把投资者吓跑了。自2020年中印边境加勒万冲突后,印方对中国企业展开全面打压,APP下架、投资封锁、审查加码,甚至连正常商务活动都被人为干扰。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处境,一度陷入进退维谷。
但时移世易,印度现在开始“回头是岸”。就在本月,《印度经济时报》放出重磅消息: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正在研究放宽对中国投资的限制,但提出了苛刻的前提——必须与印度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并进行核心技术转让。
3.jpeg

不止如此,印方还提出了所谓“24%股份红线”——只要中资在合资企业中的占比不超过24%,就可以免于额外审查。这摆明了,是在精心设局。印度不仅想要中国的钱,更想要中国的技术、工艺、供应链,乃至整个制造体系。
他们心知肚明,中国企业若在印度建立工厂,技术必然随之而来。于是,印度用各种“投资激励”和“关税减免”大做文章,试图引诱中企“上钩”。近期,印度政府再出“大招”,向中国车企开出高达4.86亿美元的建厂投资“套餐”,承诺给予15%的出口关税优惠。
4.jpeg

这不是善意,是套路。回顾过去几年,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的遭遇历历在目。一开始是低税收和市场准入,后来是审查、限制、罚款、驱逐。技术被榨干,工厂被“印度化”,中国企业被迫退出。
如今,印度又用同样的剧本试图对汽车行业“重施故技”。而背后真正令人警惕的是,印度政府正以国家政策形式推动本土化。去年,他们通过了一项规定:所有外资车企必须向本地提供一定比例的零部件,进一步推动技术本地转移。
5.jpeg

这意味着,一旦中企入局,技术就难以控制,撤资更是难上加难。印度打的不是合作算盘,而是“拿来主义”算盘。
更让人警惕的是,印度对待中国企业的态度仍旧暧昧不清。虽然恢复了旅游签证,但签证门槛却比五年前更高:申请人需提供10万元人民币的6个月连续银行流水,还要签署经济承诺书。
6.jpeg

不仅程序复杂,而且签证审批权仍牢牢掌握在印方手中。这种“半开半关”的操作,其实暴露了印度的真实心态:他们想要从中国捞好处,却又不愿给予真正的尊重和平等对待。与此同时,印度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也陷入僵局。
特朗普政府坚持让印度开放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印度则因国内农民抗议而难以妥协。8月1日的谈判截止时间迫在眉睫,双方却迟迟未能达成协议。
7.jpeg

莫迪陷入两难之境,转身开始向中国靠拢。中印之间的互动突然频繁起来。从去年10月中印领导人在喀山会晤,到今年印度防长辛格、外长苏杰生先后访华,种种迹象表明印度正试图缓和中印关系。
不仅恢复了旅游签证,印度国内顶级智库也建议放开对中企投资的审查。苏杰生在访华时甚至公开表示,希望加强两国在金砖、上合等组织中的合作。他不再用“竞争”来定义中印关系,而是强调“互惠互利”。
8.jpeg

但真实的图谋,仍然藏在他们对技术合作的要求中。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已洞察印度的算盘。今年以来,中方已开始限制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对印出口,尤其是在稀土、军民两用技术、汽车核心部件等方面加大管控。
更有传闻称,中国要求富士康的中方员工从印度撤回,避免为印度制造业“添砖加瓦”。这一系列动作,正是对印度“技术换市场”游戏的有力回应。
9.jpeg

在高科技领域,印度的短板不容忽视。近期印度反对派领袖拉胡尔·甘地就揭示了“印度制造”的真相:一台印度制造的电视机,有8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
这哪里是制造?分明只是组装。印度所谓的“制造强国”梦想,离不开中国技术的支撑。而如今,美国对印度态度冷淡,欧盟也因俄印石油交易对印度企业实施制裁,让印度意识到“靠美国混日子”已难为继。
10.jpeg

印度过去一直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妄图“两边通吃”。如今风向突变,他们才终于明白:得罪美国,顶多是被制裁;得罪中国,可能连技术命脉都被掐断。
更何况,中国GDP是印度的五倍,军力更是遥遥领先。龙象之争,印度从未真正占过上风。现在,他们主动送来“投名状”,更多是无奈之举。
中国当然可以接住这份“投名状”,但要记住,合作的前提是互尊互信,而不是一方被动“输血”。技术不是“换市场”的筹码,更不是被掠夺的对象。
11.jpeg

印度如果真想与中国合作,就该真诚地放下偏见,停止设套设限。否则,哪怕市场再大,中国企业也不会再轻易掉进这个“窝”里。
世界经济变幻莫测,唯有真正的伙伴关系,才能走得长远。印度对中国释放“善意”的背后,是现实压力下的选择,而非真正的诚意。在技术问题上,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不能被印度的市场诱饵所迷惑。合作可以有,但必须有底线。
信息来源:
[1]印智库再呼吁“放宽中企投资”,为什么 环球时报
[2]印度反对党领袖呼吁基层变革:80%的电视机部件来自中国,印度制造只是组装 观察者网
12.png

13.png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知鉴明史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