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梳理清未至今的中美关系

GYSO · 4 天前
一、清末(1784—1911):从贸易到不平等条约
- 早期接触:1784年“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开启中美直接贸易 。
- 不平等条约:1844年《望厦条约》确立“利益均沾”原则,美国获得与英国同等特权 。
- 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但要求贸易机会均等 。
- 庚子赔款与“退款办学”:1908年美国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留美学生(如设立清华学堂),实质为“精神殖民” 。


二、民国时期(1911—1949):合作与冲突交织
- 抗战合作:二战期间美国成为中国抗日盟友,提供“飞虎队”及物资援助 。
- 《排华法案》阴影: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民国时期持续限制华工移民,引发民间外交争议 。


三、冷战对峙期(1949—1978):隔绝与试探
- 朝鲜战争与敌对:1950年代中美因朝鲜战争直接军事对抗,美国对华实施封锁 。
- “乒乓外交”突破:1971年“小球转动大球”,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铺路 。
- 《上海公报》与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承认“一个中国”但保留对台军售 。
- 建交: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国与台湾“断交”但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维持非官方联系 。


四、改革开放后(1978—2012):合作与摩擦并存
- 经济融合:中国加入WTO(2001年)后,中美经贸依存加深,但贸易逆差、知识产权等问题凸显 。
- 政治波折:1989年后美国对华制裁,1996年台海危机、1999年“炸馆事件”等冲击关系 。
- 民间外交扩展:改革开放后留学生、企业交流激增,上海成为中美互动重要节点(如1972年《上海公报》) 。


五、近十年(2012至今):战略竞争加剧
- 贸易战与科技战:2018年起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制裁华为、中兴,限制高科技投资 。
- 地缘与意识形态对抗:美国强化“印太战略”,联合盟友围堵中国,炒作“中国威胁论” 。
- 台湾问题升级:美国通过《台湾旅行法》(2018)、对台军售常态化,挑战“一个中国”底线 。


关键特征总结
- 阶段性主导逻辑:清末为殖民利益(条约体系)→民国为战时盟友→冷战为意识形态对抗→改革开放后经济优先→近期转向全面战略竞争。
- 不变的核心矛盾:美国对华政策始终围绕“接触”与“遏制”的摇摆。
-特别注意:朝鲜战争后中美一直处于战时状态,板门店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不是和平协议。再加上美国对华发起的经济战、科技战,在中国周边武装台日韩菲等,当经济和科技战不凑效时,热战就是最后的选择了。
从近两三年报道来看,美国及其控制的北约,也有了积极备战的准备,但美国亲自下场的可能不高,代理人战争是美国最拿手的。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GYSO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