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1年,在南亚侨民大会上,一位印度学者向新加坡开国元勋李光耀抛出一个问题:印度该如何实现崛起?李光耀当时回答说“没有人能改变印度”。
李光耀用40年的眼光审视印度,从早年的热切看好,到晚年的直言悲观,他为什么会对印度下这样一个看似绝望的结论?印度真的像西方炒作的“下一个中国”那样有超越潜力吗?
40年观察,从热切期许到冰冷失望
李光耀对印度的看法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从1950年代到2011年漫长观察的累积过程。1959年就任总理后,就频频向印度伸出橄榄枝。李光耀在1959年和1962年多次出访印度,亲眼见证了尼赫鲁时代的意气风发。他坚信印度会成为一个繁荣社会和全球大国,这种乐观在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更显真诚,李光耀不顾国事繁重,亲自参加追悼会发表悼词。
对他来说,印度不光是一个邻邦,更是潜在的亚洲标杆。在1990年代的多次采访中,他甚至毫不掩饰地夸赞“印度的伟大之处还没有充分体现,它的潜力尚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仿佛印度是他心中的未雕璞玉。
到了1990年,李光耀虽已卸任总理,但出版的《李光耀观天下》中透露出微妙变化。他指出“美国将遇到困境;欧洲将沦为配角;印度困难则比较多”,依然相信印度前途明朗,却首次承认道路坎坷。这种矛盾源于他的实用主义视角:他早年起就推行亚洲价值观,呼吁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摆脱西方控制,将印度视为盟友。
结果现实很快打脸。进入20世纪70年代,李光耀的自信开始动摇。他公开批评印度体制的低效,认为印度会变成军事大国但经济不会繁荣,因为官僚体制让人窒息。这种看法在2005年发酵成尖锐指责:“印度的官僚体制迟缓,拒绝改革,让人感觉如坠雾中,看不到出路。”终于,几年后,李光耀彻底收回所有期许:“我收回之前对印度的所有乐观判断,没有人能够治理好印度。”
短短几十年,李光耀的态度为何急转直下?核心在于他看清了印度本质与现实决策的脱节。早期他欣赏印度的民主体制,1990年代时曾说“长远来看,印度可能凭借民主与法治体制占有优势”,但随后他发现这只是一张空壳。2000年代,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印度继承了西式民主却不知如何运作,民主不是灵丹妙药。
印度的问题不是资源不足,而是制度僵化。新加坡能在短短一代人时间里崛起,靠的是高效执行力和务实改革。相比之下,印度几十年如一日的内耗让李光耀痛心,这印证了他2011年的总结:印度骨子里的复杂无法靠领袖意志改变。
1970年代起,他就点明印度的官僚体制窒息感,官员把自己视作管理者而非服务者。这源于英国殖民历史留下的顽疾。英国人统治时高高在上,印度官员沿袭了这种“官本位”思维,导致整个系统运转失灵,长官的决定常被地方无视。
李光耀曾劝印度领导人抛弃旧体制引进新文化,得到的回答却是“无法作主,印度就是如此”。这种无奈透露出一个残酷真相:制度不革新,任何崛起的蓝图都是纸上谈兵。
长远来看,官僚问题不只是管理漏洞,更是国家凝聚力的缺失。李光耀早在1970年代就预判印度可能成为军事大国,但经济不会繁荣。
印度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拉扯让改革难以深水区推进,小利益集团(如垄断企业)能轻易否决国家战略。印度政府大包大揽搞免费医疗和补贴,但远超承受能力,长期拖累财政。这种“表面为民”实则低效的制度,注定印度无法复制新加坡或中国的崛起路径。
李光耀的犀利在于他看清了,官僚体制的基因里就有自毁成分,靠一个领袖或政策无法根除。
印度崛起还要多久?
李光耀早就注意到印度社会的复杂,后来更在公开言论中批评平等缺失。种姓制度存在三千年,底层民众被固定在卑微位置难以向上流动。李光耀点破要害:这消磨了民众奋斗热情。当一个国家的人民难求公平,发展动力自然枯竭。对比新加坡高度流动的社会,印度社会仿佛被锁死在传统铁笼中。2000年代后,印度政府试图通过法律推行公平分配,但效果适得其反:贫富差距拉大,财富凝聚力瓦解。
印度痴迷于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自尼赫鲁时代就过度追求速度和工业化,却因统治者分歧导致政策摇摆。李光耀在1990年代的“亚洲价值观”里强调国家利益至上,但印度现实恰恰相反:大集团利益常凌驾于国家之上,改革一触到利益群体就被叫停。
面对文化停滞,李光耀看到了印度最难啃的骨头,他认为印度缺少共同语言导致民族散沙化。印度语言混乱得离谱:官方英语或印地语非主流,部落方言横生。
两个人来自不同区域都可能听不懂对方的话,这种分裂让国家行动力丧失。莫迪被称“执政天才”却无法推行统一语言,就因文化根基已朽。李光耀尖锐批评印度人不知变通,传统思想束缚改革步伐。
李光耀的40年观察揭示了一个循环死局,文化不改革,社会和经济就难突破。例如,官僚体制和社会不公都源自传统等级思维。印度政府曾响应李光耀的建议推行小规模变革,却因封建阻力而止步。
这印证了他2011年的核心论点:没人能改变印度的文化基因。文化停滞削弱了印度在全球化的竞争力,外资因语言和信任障碍不敢深度进入,发展内功不足。
印度潜力巨大,关键在于正视问题而非逃避。近年印度在科技等领域有进展,但如果不改革官僚、弥合社会分歧和推动文化革新,潜力永远只是潜力。
李光耀的悲观是经验之谈,改变需制度和文化协同进化。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印度案例提醒我们,崛起没有捷径,唯有苦修内功。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