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泰国称之为“重大胜利”,美国却不过是略微松手。当特朗普政府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对全球数十个国家征收10%至41%的关税时,泰国最终从36%的高压政策中“砍”回到19%,立即被政府高调包装成一项外交成果。“双赢”“稳定”“胜利”之类的措辞,迅速出现在泰国媒体和官方通稿中。可事实真的如此乐观吗?
按照最初的设定,美国对泰国的关税将被一刀切至36%,不仅打击了泰国对美出口中依赖度高的电子零部件、农产品和轻工业品,也直接动摇了本就承压的外贸结构。而这场危机的源头不过是特朗普惯用的“极限施压”套路。他以行政令为锤,将贸易赤字转嫁为政治筹码,通过对等关税制造谈判筹码,胁迫各国接受不对等的让利方案。特朗普口中的“公平”,翻译过来其实是“美国利益最大化”。而所谓“谈判”,则意味着你必须先被打疼,然后才能被允许求和。
泰国的谈判策略显然是务实的。一方面,政府高层清醒地认识到,硬扛没有出路,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需求疲软、出口萎缩、美元强势的背景下,任何失去的市场份额都很难在短期内找补回来。另一方面,泰国希望借美国这场高调贸易战中的“降火”动作,换来相对稳定的经济预期,避免出口部门崩盘。披着“胜利”外衣的,是一次以退为进的应对。
但这个所谓的胜利,其实只是止损。19%的税率虽然低于36%,但相比过去仍然是沉重负担。对于众多中小出口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竞争力被削弱。别忘了,美国是泰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对美出口约占总出口额的11%。如此重税打下来,哪怕表面不流血,内部也已是青筋直跳。
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提到这一贸易协议时讳莫如深,既不透露条款细节,也不讨论下一步动态。这种“说一半”的战略语言,其实正是特朗普政府的惯用手法:留有空间,便于随时反转。即使这次关税协议看似暂时落地,但下一轮加码的“可能性”始终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而白宫的官方声明也明确,全球最低税率定为10%,拒绝此前提高到15%的“鸽派建议”,可见美国正在打造一个“有弹性、可调节”的全球惩罚机制,不满意时随时掀桌。
这种从高压到交易的模式一旦建立,将成为新常态。美国的外交不再追求制度化规则,而是按特朗普的个人风格执行——先打再谈,先摧毁再重建。这种谈判方式看似高效,实则让合作关系建立在沙地之上。对泰国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必须反复面对压力测试:一场关税协议能否维持多久?一旦美国不满,是否又要重谈?是否要不断让出更多关税外的政治或地缘空间,才能保住短期经济利益?
而特朗普此次签署行政命令所针对的,并非仅限于泰国。从东亚到南美,从欧盟到东盟,一众贸易伙伴都被一视同仁地推入一个由“美国例外主义”主导的新规矩中。这个体系不是以市场逻辑为准绳,而是以权力结构为分界线。你不站边,就被边缘;你不让利,就被征税;你不低头,就别想分羹。
泰国此刻的策略,无疑是基于现实做出的理性选择。但过度强调胜利,或许是一种政治性的修辞安排,目的是稳定国内市场信心与民意预期。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确保出口企业不因长期税负而失去国际竞争力,如何为产业链转移找到新的出海口,如何在美方随时可能加码的贸易压力下不被拖入更深的被动境地。
长期来看,泰国需要的不只是短期“止损”的外交成果,更是结构性脱困的能力。这意味着必须加快转向高附加值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扩大与非美市场的经贸联系,尤其是在RCEP和“一带一路”框架下寻找更可靠的合作伙伴。要认识到,美国对全球施压的贸易策略,并不以经济合理为判断依据,而是为其内部政治服务。在这样的博弈里,技术壁垒、产业联动、区域协同才是最有力的筹码。
所谓的胜利,只是相对的低谷。真正的出路,从来都不是期待特朗普下次手下留情,而是确保自己在任何剧本中都不会成为被牺牲的角色。泰国外交展现出的灵活和应变值得肯定,但若不能从“权宜之计”升级为“系统性韧性”,就可能在下一场风暴中措手不及。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