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球迷刚熬过摆烂期就迎来新一轮焦虑。
自由市场开启不到24小时,快船抢走斯马特、湖人拿下保罗的同区补强压力下,休斯顿被曝即将用两年合同锁定开拓者前锋格兰特。
当35岁的杜兰特刚做完脚踝手术,管理层把赌注押在29岁、数据水分存疑的格兰特身上,这种“应激性补强”可能正在重蹈争冠球队的经典误区。
开拓者上赛季主动摆烂期间,格兰特场均21分背后是联盟垫底的防守强度,37%三分命中率里有12%来自垃圾时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持球进攻效率:每回合单打仅得0.87分,在至少完成200次单打的35名球员中排名倒数第五。
对比同价位锋线,魔术用3年6600万留住瓦格纳,后者季后赛真实正负值比格兰特高出2.3分,这种错位报价已经暴露出市场对格兰特的真实估值。
火箭管理层的操作逻辑存在明显断层。
一方面强调“围绕KD打造即战力”,另一方面却忽视现代篮球的锋线进化方向。
对比快船拿下斯马特的交易,防守效率常年保持联盟前五的“冠军拼图”年薪仅1900万,而火箭要为格兰特支付均薪超2500万的合同。
更矛盾的是,队内贾巴里·史密斯上赛季接球三分命中率已达39%,塔里·伊森每36分钟能抢4.2个前场篮板,这些本该重点培养的年轻资产,可能因为格兰特的到来压缩成长空间。
类似困境在NBA历史上早有预警。
2013年篮网豪赌加内特、皮尔斯的交易,正是被同区尼克斯的军备竞赛刺激做出的应激反应,最终赔光未来七年选秀权。
更值得参考的是2020年湖人策略:当詹姆斯步入35岁,管理层选择引进28岁的施罗德而非34岁的德罗赞,虽然短期效果不佳,但保留的薪资弹性最终促成2023年西决阵容重组。
对于火箭而言,与其押注状态成谜的即战力,不如学习雷霆的选秀权积累策略——亚历山大交易换回的5个首轮,现在看才是真正的争冠筹码。
当西部各队都在构建25-28岁的核心年龄框架,火箭强行围绕35岁超巨搭建老将阵容的决策,暴露出建队哲学的摇摆不定。
与其说这是争冠冲刺,不如看作管理层在舆论压力下的恐慌性消费——毕竟距离杜兰特合同到期只剩两年,但透支未来换回的,可能只是另一个版本当年克里斯·保罗的4年1.6亿陷阱。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