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400万考生在2025年挤爆考场时,谁也没想到900万人将直接倒在本科线外。
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才两年,文言文考题突然变主观分析,数学大题连着考四个知识点,英语阅读里藏着三成超纲词,这些变化让家长群里炸开了锅——这届考生不仅要和同龄人厮杀,还要跟教育改革的试错成本硬碰硬。
北京海淀区某重点中学的学生发现,数学老师开始每周布置三道跨章节综合题,但全班平均得分率不足30%。
山东考生家长群里流传着凌晨两点补课机构停车场爆满的照片,补习费从每小时300元涨到500元依然档期全满。
这暴露出教材更新滞后于考试改革的致命问题:新课标要求的72篇古文,超过半数学校还在用老教案拆解,学生不得不自费购买第三方辅导资料。
最要命的是录取规则的变化陷阱。
某省去年有考生拿着超一本线50分的成绩,因为误填了40个平行志愿中的专业调剂选项,最终掉到二本院校。
教育研究院数据显示,新高考实施省份的滑档率比旧模式时期平均上升17%,这意味着更多分数达标的学生反而失去升学机会。
复读禁令下,培训机构推出"全日制网课+境外学籍"套餐,年收费高达20万元,普通家庭根本玩不起这种升学游戏。
看看日本当年的大学入试改革就知道,任何考试模式突变都会制造代际断层。1990年日本取消国立大学统考后,顶尖大学录取分数线五年内飙升42分,催生出著名的"浪人"复读产业链。我们正在重演这种阵痛期,2026年考生要面对的不仅是更难的试卷,还有完全陌生的竞争规则。与其赌政策调整,不如现在就开始训练跨学科思维,把每次模考都当成新版命题的实战演练。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