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刚结束,安徽有个考了601分的男生傻眼了。他以为自己填的是厦门大学,结果通知书上写着"嘉庚学院",学费每年两万八,比211大学贵好几倍。同一时间,贵州16个学生因为填错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要交十万学费还要去国外读书,最后只能复读。这两个案例让今年考生都慌了,原来填志愿比考试还难。
独立学院和名校分校名字特别像,但区别大得很。比如"XX大学XX学院"一般是民办,学费贵,毕业证含金量低。而像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这种中外合作办学,系统里可能就和主校写在一起。很多学生以为点"厦门大学"就能上主校区,结果稀里糊涂报了分校。
志愿系统其实有很多坑。有人按"北京"筛选,跳出的可能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但培养地点在广东。还有些省份系统里,上海交大医学院和主校区代码分开,但简介里没写清楚。去年河北有个624分的学生填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毕业发现这学校学费比主校高,工作时简历都被当三本看。
招生简章里藏着很多硬性要求。广东有个580分的学生被华南理工退档,因为色盲不能报临床医学;浙江学生英语没过120分被对外经贸退档;河南艺术生没参加校考,中央美院直接不录。这些条件在简章里写得清清楚楚,但九成学生只看专业名,压根不细读。
填志愿前必须做三件事:先查教育部官网,确认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比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在独立学院名单里,学费每年两万多,而主校才五千多。再核对代码,系统里填的代码和报考指南必须一致。最后看专业限制,比如身高、单科成绩、体检要求,别等退档了才后悔。
有个高三班主任总结的经验管用:不冲太高的名校,不随便勾选服从调剂,不最后一天填志愿。去年四川有个学生就是因为没看简章,以为服从调剂就安全,结果滑到二本,全是中外合作专业。现在网上有工具能查"一分一段表",比单纯看分数更准,能知道自己全省排第几名。
贵州那16个学生复读时,专门买了报考指南,对照系统一条条核对。他们发现厦门大学主校区代码是4135010403,马来西亚校区是4135010407,名字只差三个字,但学费差十倍。现在他们每天练习填志愿模拟系统,生怕再看错。
独立学院2025年要全部转设成民办大学,以后名字里不能再带"XX大学"了。但很多学生还是分不清,比如"XX学院"一般是独立学院,"XX校区"才是主校延伸。现在教育部官网有专门名单,但很少有人去查,都等着出事了才后悔。
有个考生给建议:把目标学校的招生简章打印出来,用红笔划出限制条件,蓝笔记录取规则,黄笔记咨询电话。遇到不懂的直接打招生办问,比如"校区毕业证和主校一样吗""学费包含什么"。去年江苏有个学生就是这么操作的,顺利进了南京大学。
今年考生最怕的就是"眼高手低"。以为名校分校和主校一样,结果工作时处处碰壁。有个610分的学生进了"XX大学XX学院",简历投给985导师直接被筛掉。现在他每天提醒自己:"填志愿不是选名字,是选未来十年的路。"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