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8月4日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在瓦拉纳西向全国发表讲话,再次强调推广“印度制造”,呼吁民众唤醒“国货精神”。
莫迪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印度若要在未来几年跻身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就必须全体公民、社会各界领袖共同努力,优先消费和推广本土产品。
这并不是莫迪第一次喊出类似的口号。
自2014年上台以来,他先后提出了“Make in India”“自力更生印度”等各种各样的动员口号,几乎每年都会在关键场合强调“国货精神”。
然而十年过去,印度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非但没有显著上升,反而从16%以上下滑到15%左右,就业岗位更是出现了大幅减少。
对于普通印度人来说,“国货精神”已经听麻木了。
民众普遍抱怨,虽然喊得震天响,但市场上的印度制造依旧无法与进口货竞争,无论价格还是质量都难以令人满意。
莫迪
莫迪在2014年,正式启动“印度制造”计划,希望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打造出类似中国的世界工厂。
2020年后,他又提出“自力更生印度”的口号,号召全国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在此框架下,印度政府推出了价值230亿美元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涵盖电子、制药、钢铁、纺织、太阳能等14个战略性行业,计划通过财政补贴吸引国内外巨头投资建厂,以实现快速扩产。
莫迪本人也频繁向外界推销印度,宣称印度拥有年轻的劳动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和稳定的政策环境,完全有能力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新支点。
然而实际情况远未达到预期。根据印度官方和外媒的数据,PLI计划拨付进度严重滞后,截至2024年仅支付不到8%的资金,产出完成度不足40%。
制造业就业人数相比2016年减少近一半,很多行业项目烂尾或停滞。
MAKE IN INDIA
为什么莫迪一直推销国货,却始终推销不出去?
根源在于印度制造业的多重结构性短板。
首先,在价格与质量上完全处于劣势。中国制造的手机、电器、纺织品在印度市场上不仅便宜10–30%,而且质量更稳定、售后更完善。
相比之下,印度制造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本土工厂即便生产手机,也要大量依赖中国零件,导致价格并不占优,品质也常被消费者诟病。
而且印度的制度环境让企业不敢做大,一旦企业规模扩大,就会触发更多的监管与合规成本,许多工厂宁可保持在小规模,以避免陷入人力成本与官僚体系的重压。
再一个就是基础设施问题。电力供应不稳,物流和港口效率低,铁路运输落后,这些问题严重拖累了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印度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天然落后。
印度制造业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莫迪之所以不断强化“国货精神”,本质上是希望通过制造业的崛起,把印度打造成第二个中国。
他清楚,只有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印度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获得与中国相似的话语权。
但现实是,西方根本不会允许印度复制中国的崛起路径。
美国和欧洲需要印度作为印太战略中的棋子,用来制衡中国,但同时又对印度可能的独立崛起心存戒备。
美国表面上拉拢印度,实际上通过关税、技术限制和投资筛选,牢牢控制印度制造业的成长空间。
像苹果、三星虽然在印度建厂,但核心零部件和高端工艺依旧掌握在中国和东南亚的供应链手中。
换句话说,西方允许印度壮大,却绝不允许印度成为真正的平行大国。
结果就是,印度看似在崛起,实际上既当不了世界工厂,也难以真正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