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ThePrint》刊发长文,对印度当前的外交困境进行了深刻剖析。
文章的核心比喻,是将印度比作一株被西方修剪的战略盆景。
作者认为,在过去十年,印度从自信满满地把自己视为“全球不可或缺的大国”,迅速跌入到自怨自艾、觉得世界都与自己为敌的极端状态。
这种转变背后,既有特朗普式外交的不确定性,也有莫迪当局的双极分裂。
一方面,莫迪时期,印度在国内舆论中被描绘成即将与西方并肩、独立扛起全球秩序的重要国家;
另一方面,当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关系出现波折,当拜登取消访印、孟加拉局势逆转时,这种自信立刻化作了受害者情绪。
文章强调,西方并没有真正准备好让印度成长为平等大国,他们更希望的是一个能发挥作用但始终可控的战略盆景。
特朗普和莫迪
过去十年,印度一直沉浸在“不可或缺”的叙事中。
2014年莫迪上台,被舆论誉为三十年来首位能整合国家战略、经济与外交的强势领导人。随着与中国关系紧张,印度在公众心目中更显得是四国机制内部,唯一敢于直接面对中国的力量。
2023年的G20峰会是这一叙事的巅峰时刻,各国领导人齐聚新德里,印度成为世界舞台的明星。
当时国内的氛围几乎是一边倒地乐观:印度即将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是多极世界的核心支点,是不可或缺的天然盟友。
然而,接下来的事件迅速打破了这种幻象。
拜登取消出席共和国日阅兵,潘努事件发酵,与加拿大和英国关系趋冷,都让印度遭遇现实打脸。
事实证明,西方确实重视印度,但并不是以平等伙伴的身份,而是一个可被拉拢和利用的摇摆国。
需要时,印度是牵制中国的棋子;不需要时,印度就被踢到一边。
2023 年 G20峰会在印度召开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西方不能接受印度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这种不接受并非因为他们反对印度的发展,而是担心印度一旦走出自主道路,就会变得难以掌控,像中国一样摆脱西方的规训。
对西方来说,理想的印度,是一个顺从西方安排、在关键时刻出力、但不会脱离掌控的下属。
而当印度表现得越来越“独立”,甚至展现出可以与西方分庭抗礼的意愿时,西方的冷战肌肉记忆便被唤醒,他们会下意识地采取限制与遏制措施。
这就是盆景的意思,印度若坚持走自力更生路线,西方就会视其为潜在威胁,提前修剪枝叶,确保其无法成长为参天大树。
印度国旗和中国国旗
文章提到,印度舆论里常有一句话:我们也能像中国一样顶住西方。
这种说法满足了印度人的自豪感,但是在西方看来,已经在中国的崛起上“吃过亏”,自然不愿再看到第二个类似的案例。
如果印度越来越像“中国模式”——强调自主、对抗西方压力、追求战略独立,那么西方就会提前出手,不等印度做大,就把它变成“战略盆景”。
在这种背景下,是整个西方战略心态的延续。
对西方来说,印度的最大价值是牵制中国,而不是成长为能够与中国比肩的对手。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