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中美会谈已结束,美方发出了三位数关税威胁,中方打开天窗说亮话

烽火边关 · 昨天 20:21
7月29日,瑞典斯德哥尔摩,为期两天的中美经贸会谈落下帷幕。全球市场屏息等待的结果终于揭晓:双方同意将已暂停的美方24%“对等关税”及中方反制措施展期90天,至2025年11月11日。
就在共识达成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向媒体释放了极具威胁的信号:如果中方继续进口俄罗斯原油,美方将考虑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并强调“未来90天的关税政策有多种可能——既可能维持当前暂停状态,也可能恢复三位数的高额关税”。
1.jpeg

回望三个月前,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达成关键共识:美方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对等关税”由125%暂时降至10%,但保留了20%的“芬太尼税”,使实际税率保持在30%。
中方也同步将对美加征的125%关税大幅降至10%。当时双方约定,24%的更高关税在90天内暂停实施,为后续谈判留下了伏笔。
日内瓦共识的90天期限即将到期之际,此次斯德哥尔摩会谈的核心任务就是解决这个“到期问题”。根据协议,展期后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实际税率结构分为三层:
10%的基础关税覆盖约3800亿美元贸易额,涉及自行车、半导体、新能源产品等1120类商品,将继续执行。
原计划追加的24%关税(叠加后总税率34%)再次被搁置90天。
美方单独保留针对芬太尼类物质的20%“芬太尼税”,中方未对等加征。
这一安排让全球市场暂时松了一口气。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谈判结束后的表态却让这口气又提了起来——三位数关税威胁被正式摆上谈判桌。
谈判结束后,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第一时间向媒体表明立场:中方欢迎24%关税继续暂停执行,但已就应对美方可能采取的各种措施“制定了完善的应对方案”。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商务部在7月30日凌晨发布的18字声明:“中美将继续推动暂停关税等措施如期展期”。这短短一句话传递出两个关键信号:避免正面冲突的意愿,以及对贸易对抗暂缓的确认。
中方更深层次的立场表达浓缩在10个字中——“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这十个字亮明了中国的底线:若美方启动24%的关税措施,中方必然采取相应行动;倘若美方进一步加征其他关税,中方定会予以反制。
《人民日报》在会谈前夕的评论文章已为此定调:“诚意不等于无原则的妥协,磋商有底线,合作有原则。”外交部则重申,谈判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
2.jpeg

在斯德哥尔摩谈判桌上,除了关税数字的博弈,几个关键议题成为双方攻防的焦点。
稀土资源首当其冲。中国掌握着全球约70%-80%的稀土供应,而美国在这一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度极高。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会谈前明确表示,希望确保关键矿产的流通,这直接点明了稀土问题在美方议程上的优先级。
芬太尼问题成为另一争议点。美方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0%特殊关税,理由是中国“间接参与芬太尼原料流通”,被中方视为美国国内毒品问题的“甩锅”行为。
美方私下表示,如果取消这部分关税,对中国的税率将低于欧盟和日本,这在美国国内政治上难以交代。因此,这20%的关税成为双方博弈的关键点之一。
能源自主权问题则触发了最激烈的交锋。当美方将中方进口俄罗斯、伊朗能源问题纳入谈判议题,并威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时,中方明确表示“采购俄、伊等国能源,是根据国家能源需求自主决定,不接受外部干预”。
随着90天关税休战期的延长,企业界获得了宝贵的喘息空间。外贸企业可以利用这个窗口期锁定圣诞季订单,合理规划生产和运输,降低成本。
技术层面,双方团队已在探讨具体合作可能。据悉,美方将光伏组件、部分医疗器械从加税清单中移除,中方也把波音飞机采购案重新摆上谈判桌。这些微调为双边经贸合作创造了积极氛围。
但核心分歧依然存在。美方坚持将能源采购、稀土出口等问题纳入经贸谈判,试图扩大施压点;而中方则强调谈判应聚焦关税问题,反对议题泛化。
未来90天内,两国需要就多个关键问题达成妥协:如何进一步降低基础关税?美方能否放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中方能否在关键矿产资源出口方面做出让步?这些问题都需要双方在平等基础上寻找平衡点。
3.jpeg

何立峰副总理在会谈中强调:“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稳定、健康、可持续的中美经贸关系不仅有利于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也有利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烽火边关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