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不到四个月就能签NBA合同,这事儿放CBA圈子里炸出两种声音。
一边感慨中国男篮终于要熬出头,另一边扒着合同细节冷笑“又是Exhibit 10这种临时工条款”。
曾凡博这波签约最扎心的,其实是暴露了国内职业体育两个死循环——顶级苗子不打NCAA就难接轨国际,但留在国内联赛又逃不掉伤病魔咒。
当年丁彦雨航被膝关节积液废掉的时候,医疗团队还在用冰敷镇痛的老套路,现在小曾跑去德国做康复才算躲过一劫。
篮网给的这个Exhibit 10合同,本质上就是张包吃包住的训练营体验卡。
翻翻数据,过去五年拿这种合同的国际球员,最终转成双向合同的概率不到18%。
崔永熙去年在篮网季前赛三分命中率37%,照样因为脚踝韧带撕裂被裁。
NBA球队现在学精了,专挑受伤后恢复期的球员签短约,既能蹭中国市场热度,又不占正式名额。
看看独行侠当年给丁彦雨航开十天合同的套路,跟现在如出一辙。
国内青训体系最大的bug,是总把静态天赋当宝。
曾凡博2米11的身高配2米24臂展,体测数据碾压同期新秀,但实战中对抗不足的老毛病从G联赛跟到CBA。
北京队这三年把他当3D球员用,关键时刻折返跑当工具人,场均触球次数比同队老将低了近40%。
反观渡边雄太能在NBA站稳脚跟,靠的是实打实练出来的底角三分命中率,这点数据对比暴露出国内外训练理念的代差。
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曾凡博这次签约恰逢NBA中国赛重启谈判周期。
篮网刚被爆出要参加2025年上海站的季前赛,这时候签中国球员的商业算盘打得噼啪响。
当年周琦被火箭裁掉后,收视数据显示球队在中国社交媒体互动量暴跌63%。
资本游戏里球员不过是筹码,但换个角度想,要是小曾真能抓住这波曝光机会,或许能复制巴特尔当年“蹭戒指”的曲线救国路线。
现在最该担心的其实是CBA俱乐部的人才保护主义。
北京队放曾凡博走人的附加条件里,据说藏着打不满NBA就回来续约的霸王条款。
这种操作眼熟吧?
当年王治郅不归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根源就是体制捆着球员不让闯。
要是篮协真想让球员留洋,学学日本B联赛的“特别指定选手”制度,给俱乐部补贴+开放外援名额,比整天喊口号实在多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