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事实证明,杨紫已经掉进一个“怪圈”,马伊琍的话终于有人信了

大众网泰安 · 昨天 12:13
在娱乐圈这个动态变化的行业中,演员的职业轨迹始终受到公众审视,尤其是当一位演员的表演风格出现固化倾向时,更易引发关于职业生命力的讨论。近年来,童星出身的杨紫在演艺道路上的表现,逐渐显露出角色同质化的问题,这让不少观众联想到演员马伊琍曾提出的观点 —— 表演不应依赖固有经验重复创作。杨紫当前面临的困境,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瓶颈,更折射出年轻演员在市场环境中如何平衡商业选择与艺术突破的共性难题。
从《家有儿女》中那个古灵精怪的夏雪开始,杨紫的演艺生涯起步便带着国民度的光环。成年后,她凭借《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的锦觅一角实现事业突破,该剧不仅创下当年的收视纪录,更让她跻身一线女演员行列。剧中,她将锦觅前期的懵懂天真与后期的爱恨纠葛演绎得层次分明,尤其是 “捅旭凤” 那场戏,从震惊到绝望的情绪转变,通过颤抖的指尖、泛红的眼眶和逐渐嘶哑的声线,精准传递出角色的内心撕裂,成为当年被反复讨论的经典片段。
1.jpeg


然而,《香蜜沉沉烬如霜》的成功似乎为杨紫的戏路定下了基调。此后几年,她接连出演《沉香如屑》《长相思》《国色芳华》等多部古装剧,角色设定均围绕 “灵动少女” 展开。在《沉香如屑》中,颜淡的俏皮与锦觅如出一辙,同样是前期无忧无虑、后期背负伤痛,就连表达惊讶时挑眉的幅度、撒娇时歪头的角度,都与三年前的表演细节高度重合。有观众在社交平台调侃:“换个发型和服装,还以为在看《香蜜》续集。”
这种角色同质化的问题,在镜头语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某影视分析博主曾制作对比视频,将杨紫在四部古装剧中的哭戏片段拼接在一起:同样是眉头紧锁、嘴唇紧抿,泪水先在眼眶打转三秒,随后伴随肩膀轻颤滑落,就连吸气时的哽咽节奏都如出一辙。在《长相思》中,小夭得知身世真相时的痛哭,与《沉香如屑》中颜淡失去挚友时的悲戚,除了场景不同,表演范式几乎没有差异。这种 “模板化” 的处理方式,让角色失去了独特的灵魂。
2.jpeg


30 岁之后的杨紫,在年龄与角色设定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在待播剧《家业》的路透中,她饰演的乱世少女沈墨卿,需要从十五岁演到三十岁。但从流出的片花来看,她在演绎少女阶段时,依旧采用标志性的 “瞪眼 + 嘟嘴” 组合:表达好奇时睁大眼睛、嘴角上扬;遇到难题时皱起鼻子、轻咬下唇。这些在二十岁时能体现灵动的表情,放在奔三的演员脸上,反而显得刻意与违和。有观众直言:“能看出她在努力贴近角色年龄,但眼神里的成熟感藏不住,这种反差让人出戏。”
与古装剧的固化形成对比的是,杨紫在现代剧中的尝试显得力不从心。在《女心理师》中,她饰演的贺顿本应是冷静专业的心理治疗师,但在处理咨询场景时,仍习惯性地加入夸张的肢体动作:倾听来访者叙述时频繁点头,分析问题时下意识地挥舞手臂。这些在古装剧中能增强表现力的动作,与心理师的职业特质形成冲突,被专业人士评价为 “用偶像剧的表演逻辑处理现实题材”。
3.jpeg


这种表演惯性的形成,与市场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香蜜沉沉烬如霜》爆红后,多家影视公司向杨紫递来类似的古装剧本,角色设定高度重合却都能保证高投资与强班底。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演员很容易陷入 “安全区”—— 重复成功的模式既能维持热度,又能规避转型失败的风险。杨紫团队曾在采访中透露,选择《沉香如屑》是因为 “市场数据显示观众就爱看她演这类角色”,这种基于数据的选择,在短期内保障了商业价值,却长期消耗着表演的创造力。
马伊琍在某演技类综艺中曾说:“演员最怕的是用十年前的方法演今天的戏。” 这句话放在杨紫身上尤为贴切。早期在《战长沙》中,她饰演的胡湘湘从娇蛮少女成长为坚韧女性,不同阶段的眼神变化、步态调整都极具说服力,展现出对角色深度的挖掘能力。但近年来的作品中,这种塑造力逐渐弱化,更多依赖观众熟悉的 “杨紫式” 表演标签。有业内人士分析:“她不是没有演技,而是在市场反馈中逐渐失去了突破的勇气。”
值得关注的是,杨紫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正在拍摄的现代剧《生命树》中,她首次挑战女警角色白菊。为贴近人物,她提前进入警局体验生活,学习持枪姿势、审讯技巧,甚至剪掉多年的长发换成利落短发。从片场路透来看,白菊的站姿挺拔有力,说话时眼神锐利,与以往角色形成明显区别。有群演透露,拍摄一场追捕戏时,杨紫为呈现真实的疲惫感,主动要求重拍三次,直到跑完规定路线后呼吸节奏符合体力透支的状态才满意。
4.jpeg


另一部传闻中接触的《玉兰花开君再来》,若能成行将是更大的突破。剧中角色从十二岁被卖入青楼的孤女,成长为掌控自己命运的民国女老板,年龄跨度大且性格层次复杂。有编剧透露,杨紫团队在洽谈时特别强调 “不希望角色有任何撒娇卖萌的戏份”,要求剧本增加更多内心挣扎的刻画。这种主动剥离舒适区的尝试,被视作她寻求转型的信号。
观众对杨紫的期待从未降低。作为从小看着她作品长大的群体,人们既怀念《家有儿女》中自然灵动的表演,也欣赏《战长沙》里展现的成长力。在社交平台上,“期待杨紫转型” 的话题多次登上热搜,评论区不乏 “相信她能打破套路” 的声音。这种期待背后,是观众对有生命力的表演的渴望 —— 不是完美的人设,而是真实的、有缺陷的、能让人共情的角色。
《生命树》的拍摄现场,有一场白菊面对受害者家属崩溃的戏。杨紫没有采用惯用的哭戏模式,而是通过紧握的拳头、颤抖的下颌和欲言又止的嘴唇,传递出角色的愧疚与无力。导演喊卡后,她仍在原地沉默许久,眼眶泛红却没有落泪。这种克制的处理方式,让在场工作人员看到了久违的表演张力。这或许正是突破的开始 —— 不再依赖既定的情绪表达公式,而是让角色的情感自然流淌。
5.jpeg


娱乐圈的更新迭代永远迅速,没有永远安全的 “舒适区”。杨紫的困境不是个例,而是许多成名演员都会面临的职业考验。如何在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观众期待与自我突破之间实现和解,既需要演员的勇气,也需要市场给予试错的空间。
《玉兰花开君再来》的剧本研讨会现场,杨紫正与编剧讨论角色在青楼时期的心理状态。她指着某段台词说:“这里的恐惧不该是大喊大叫,可能是连声音都发不出来的麻木。”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认真的脸上,那一刻,人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在《战长沙》片场反复琢磨台词的年轻演员。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大众网泰安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