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特朗普对印度翻脸!莫迪黔驴技穷,3根支柱垮塌,只有中国能救?

猫眼观史 · 12 小时前
7月30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突然宣布:自8月1日起,美国将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并附加惩罚性经济措施。
该措施不仅远高于美国对东南亚多个国家实施的平均关税,也将印美之间持续多月的贸易磋商推入崩溃边缘。
这一决定意味着,美国已正式将印度列入“贸易对抗优先国家”的名单,过去十余年构建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一夜之间被推翻。
1.jpeg

特朗普对印度的翻脸来得突然,但背后却并非情绪失控,而是建立在清晰的利益判断基础之上:这主要是因为印度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已经显著下降,维系印美关系的三根战略支柱已然垮塌,印度国内经济发展也陷入内外挤压的困境。
曾几何时,印度被视为美国在亚太乃至全球遏制中国战略中的关键一环。
无论是在地缘位置上,还是在人口、经济、意识形态等上,都能对中国构成竞争威胁,印度也因此被美国高看一眼。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随着印度3根支柱垮塌,特朗普也撕开了伪装,直接对印度翻脸。
印度三根支柱垮塌

首先在军事能力方面。
印度在巴印冲突中彻底暴露了军事弊端,几天的军事对抗中,印度空军损失多架战机,多个前线指挥所被炸毁,作战节奏严重混乱,士气与统筹能力遭受外界诟病。
美国作为印度主要军事合作方,原本寄望印度发挥实际作用,遏制中巴联合影响力,但战争结果让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印度是否具备“关键盟友”的基本能力。
在此之后,美国智库接连发布分析报告,认为“印度即使获得现代化装备,也缺乏系统性组织与整合能力”,对其战略地位的评估大幅下调。
2.jpeg

其次是自经济层面的幻灭。
美国早期对印度进行大量产业考察,期待其成为“脱钩中国”后的替代性制造基地。
尤其是特朗普再度上台后,白宫希望将中低端制造业自中国转向南亚地区,以分散供应链风险。
然而随着印度在对巴基斯坦冲突中暴露出的地缘脆弱性,以及长期存在的电力短缺、基础设施滞后、行政效率低下、港口吞吐力差、航运安全不稳定等问题浮出水面,美国企业界对印度的信心迅速滑落。
更现实的是,一旦印度与邻国爆发区域冲突,任何设在印度的美国企业都可能被迫中止运营甚至遭遇敌人打击,风险难以控制。
原计划推动大规模制造业投资计划也因此流产,白宫对外明确表示,在当前安全环境下,“不建议进一步扩大对印敏感领域投资”,产业外移印度计划已基本搁置。
这也意味着美国向印度转移产业的意图彻底破产。
最后是印度的地缘外交价值。
近年来,印度在俄乌战争背景下持续加大对俄罗斯原油的采购规模。据路透社统计,2025年上半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已超过4000万吨,全年预计将突破8000万吨,甚至超过中国对俄油进口的总量。
3.png

印度将大批俄罗斯原油进行炼化后转口至欧洲市场,从中获取差价利润。
特朗普对此极为不满,公开指责印度“在血腥战争中牟利”,不仅间接帮助俄罗斯绕过制裁,还对美国战略构成挑战。
在此背景下,印度在地缘战略中的“制衡中国”角色失效,不仅未能执行美国主导的对俄围堵,也未能配合西方的能源控制策略,反而成为另一个不稳定因素。
从美方角度来看,既不能信任印度在安全合作中的忠诚,也不能依靠其在能源市场中的自律,更无法确保其在关键时刻的配合。
地缘杠杆作用失灵,印度对美国的全局价值也随之下滑。
这三根支柱的相继垮塌促使美国对印度彻底翻脸,特朗普本就信奉“交易外交”,其对印度态度的急转直下并不出人意料。
在这种背景下,美印关系中的情感包装被撕去,被赤裸裸的博弈取而代之。
对印度而言,此刻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战略真空。过去十年,莫迪政府曾试图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灵活游走、左右逢源,以争取更大的外交自主权。
4.jpeg

但现实并不允许印度永远“骑墙”。美国的翻脸给莫迪当头一棒,也向全球昭示:战略模糊的“好处期”已经结束,站队与否成为不得不正视的命题。
为何说印度黔驴技穷?

现在的印度困境不仅来自外部,更在于内部。在外交陷入被动的同时,印度的经济结构也暴露出多重硬伤。
虽然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GDP增速仍维持在6%以上,但是失业率常年高企、制造业产值也长期停滞。
印度每年有上千万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却缺乏相应的就业岗位。制造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印度产业转型的空间。
而美国的高关税一旦落地,出口导向型行业将遭受沉重打击。据美方经济研究机构测算,25%的关税或使印度年度GDP直接损失约1.8个百分点,相当于蒸发600亿美元产出。
与此同时,美国每年可从中获取约45亿美元关税收入,这种操作无疑加剧了印度的被动处境。
更令人忧虑的是,印度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也陷入多方夹击。
一方面,美国将其作为施压对象,对其进行制度性经济限制;
另一方面,中国对印度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中印关系自边境冲突后陷入低谷,尽管表面维持冷和平,但互信基础薄弱。
5.jpeg

此外,俄罗斯虽与印度有能源合作与军火交易,但核心关注仍放在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上,无意将印度纳入“优先圈”。于是印度在美中俄三角中的位置越发尴尬,上无依靠,下无筹码。
为了摆脱孤立困境,印度试图通过多边平台寻求缓冲。
7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华期间推动重启中俄印三边战略对话。这一机制曾于2020年前活跃一时,但因中印边境冲突中断多年。
此次重启,虽然得到中国“响应”,但并未获得实质性推进,中国对印度的信任几乎降至冰点。
过去几年,中国主导的金砖银行曾给予印度大量贷款与基础设施融资支持,但换来的却是印度在多个国际场合中附和美国制裁中国的立场。
印度对华的政策摇摆不定,在中国看来,这“喂不熟的白眼狼”实在难以托付。在中国对外战略全面精细化的当下,北京无意再为印中缓和投入额外战略资源。
那么,在印度陷入战略孤立的当下,是否真如部分舆论所言,“只有中国能救”?
从经济层面看,中国仍是印度的重要贸易伙伴,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超过1300亿美元,尽管存在逆差,但基本构成了印度制造链的重要支撑。
理论上,只要中国愿意开放部分投资或给予关税优惠,确实可以在短期内缓解印度部分出口压力。
但从战略层面看,中国不会贸然出手“拯救”一个始终对其持敌意、政策反复的国家。
6.jpeg

中印关系若要改善,前提必须是印度在外交、安全、贸易政策上的系统性调整与姿态转变,而非临时性的示好与利益交换。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面临困境时,始终都需要从内部开始打破,不有那么一句话吗,“从内部打破是重生,外部打破是死亡”。
所以,印度终归要靠自身结构调整与战略定力去应对,如果莫迪政府不能果断重塑对外关系原则、不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不能缓解社会结构性失衡,任何外部支持都只是短暂的,难以挽救根本性的困局,治标不治本。
正如莫迪所言:“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但这条十字路,不是别人选择的,而是印度自己走出来的。是继续沉醉在多边摇摆与大国幻想中,还是真正回到理性、自主、务实的轨道,未来走向只属于印度自己。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猫眼观史
TA还没有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