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人吃不饱的印度,为何是大米第一出口国?
印度的大米生产和出口几千年前,印度人就开始种大米了,古老的《吠陀经》里都有记载。如今,印度是大米生产的超级大国,仅次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生产国。
2021-22年,印度出口了2150万吨大米,价值超过90亿美元,占全球大米贸易的40%左右。买家主要是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的国家。
从北部的恒河平原到南部的水稻田,湿润的季风雨和肥沃的土地给大米提供了天然的“温床”。像西孟加拉邦、安得拉邦、旁遮普这些地方,都是大米的主产区,各有各的种植特色。
再加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绿色革命”,彻底改变了印度的农业面貌。那时候,政府推广高产种子、化肥和现代灌溉技术,大米产量蹭蹭上涨,从1960年的3500万吨飙到现在的1.2亿吨以上。技术进步还在继续,像杂交稻、无人机监控这些新玩意儿,也让产量更上一层楼。
印度的“最低支持价格”制度特别关键,政府给农民定个保底价,不管市场咋样,你种的大米都能卖出去。
这让农民放心大胆地种大米,甚至有时候种得比国内需要的还多。还有化肥补贴、电力优惠这些措施,也让种大米成了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不过,这么多大米可不是都留在国内吃的,印度每年出口的大米里,有不少是高端的巴斯马蒂米,这种米香味浓、价格高,特别受国际市场欢迎。
2020年,大米出口赚了88亿美元的外汇,对印度经济来说,这可是一笔大收入。
但问题来了:这么多大米往外运,国内的人吃饱了吗?
印度的营养不良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的报告,印度有1.89亿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占人口的14%左右。差不多两亿人啊,这数字想想都觉得可怕。全球饥饿指数上,印度在116个国家里排第101位,比不少非洲国家还靠后。
营养不良不光是吃不饱饭的问题,还包括吃得不好。印度的孩子尤其受影响。35.5%的五岁以下儿童身高发育迟缓,19.3%体重过低,32.1%偏瘦。成年人也好不到哪去,57%的女性和25%的男性有贫血问题。这不只是缺饭吃,而是缺营养。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吃不饱?最直接的原因是穷。
印度的贫富差距大得吓人,最富的10%的人掌握了全国77%的财富。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米面都买不起,更别提肉蛋奶了。农村的情况更糟,像比哈尔邦、中央邦这些地方,营养不良率特别高。
除了穷,基础设施差是个大问题,路不好、仓库少,粮食运不到需要的地方,甚至烂在路上。卫生条件也拖后腿,没干净水、厕所不卫生,吃下去的营养都被疾病耗光了。很多家庭里女人和孩子最后吃饭,能吃多少全看剩多少,母婴健康就这样被牺牲了。
印度的主食是大米没错,但营养不良的人不一定都集中在米产区。比哈尔和贾坎德邦吃不饱的人多,但那儿的米产量并不高。这说明问题不只是出在粮食不够,而是在分不到位、买不起。
大米出口和饥饿并存为啥?
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外汇对它来说太重要了。大米出口每年能带来几十亿美元的收入,这钱可以拿来进口机器、石油,或者搞基建发展。农业占了印度GDP的18%,养活了42%的劳动力,出口大米不仅能赚钱,还能支撑农村经济。
对很多农民来说,种大米卖到国外比卖到本地划算。尤其是巴斯马蒂米这种高端货,国际市场价高,利润厚。政府也乐见其成,毕竟出口多,经济数据好看,国际地位也高。
最低支持价格和各种补贴让农民拼命种大米,产量上去了,但吃不上的人没减少。为什么?因为粮食分配出了问题。
印度有个公共分配系统,理论上是给穷人发便宜粮食的,但实际操作漏洞百出。粮食局收了很多大米,可存储条件差,运输慢,有报道说有些地方40%的粮食都浪费掉了,要么发霉,要么被偷。
出口的大米和国内吃的米不是一回事。巴斯马蒂米贵,穷人根本不碰,可就算有米,穷人买得起吗?市场价一涨,很多人就望而却步了。有人可能会说,出口多了,国内米价不是应该降吗?理论上是,但现实里,出口有时反而推高了本地价格,尤其是优质米。
印度这么大,各地饮食习惯不一样。北方有些地方爱吃小麦和杂粮,南方才更依赖大米。营养不良不分南北,说明问题不只是缺大米,而是整个食物系统没理顺。
想让印度的两亿人吃饱饭,不是光靠多产大米就能搞定的,得从根上解决问题。
首先,得把分配系统修好。减少腐败和浪费,保证粮食到得了穷人手里。基础设施也得跟上,修路、建冷库,别让粮食白白烂掉。
农业不能只盯着大米和小麦,推广豆类、水果、蔬菜这些高营养的作物,让大家吃得更均衡。政府已经在推强化大米,加点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这还得看执行力。
出口这块,印度肯定不会放弃,毕竟经济靠这个撑着。但可以考虑拿出口赚的钱补贴国内,让粮食价格更亲民点。平衡出口和内需,是个技术活。
巴西的“零饥饿计划”就挺成功,现金补贴加上本地粮食生产,双管齐下。
印度可以借鉴,但得结合自己的情况,人口多、差异大,推行起来没那么容易。
参考资料
全球粮食市场再度紧盯印度:这一回是粮仓爆满的储存危机 凤凰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