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印度真正的问题是,它把自己当成了中国的对手
当今世界上只有三个半真正的主权独立的国家。那三个当然是中美俄,而那半个是印度。今天的印度,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个大国,领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七;人口高达14.2亿,在2023年首次超越中国问鼎世界第一。
印度60年来人口增长示意图
但大国不代表就是强国,印度就是典型的”大而不强“,它庞大的体量既是它独步天下的资本,也是它积重难返的负担。熟悉南亚历史的人都知道,印度强不强,它自己说了不算,要看它的老对手巴基斯坦。自1947年建国以来,印巴之间的战争便随即开始,打打停停90多年,已经成为现代历史上最为持久的地区冲突。
如果仅看体量,巴基斯坦压根不是印度的对手,但地球人都知道,巴基斯坦的背后站着中国,中国不出手,巴基斯坦就要挨揍,中国一旦出手,巴基斯坦就能翻盘。这不,最近的一次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就凭借中国体系的战机装备与模式以弱胜强,将不可一世的印度打得屁滚尿流,仅此一役,就把印度人做了几十年的“强国梦”打碎了,也让“西方装备”的神话落幕了。
中国网红吐槽印巴空战的视频,被许多外媒转发用以嘲讽印度
印度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但它却没有符合它国力的表现,这背后是印度复杂的政治制度、地缘格局和社会形态等诸多困境叠加下的一个结果,目前看来,印度的强国之路依旧是路漫漫兮。
中印地缘对比
在南亚问题上,外行看印巴,内行看中印。中印都是在古老文明中诞生的年轻国家,许多人喜欢嘲讽美国只有249年的历史,然而论资排辈的话,新中国的建国史其实只有76年,就连印度都要大我们2岁,因而建国史并不具备参考性,重要的是隐藏在现代国家体制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
印度人庆祝印度登月
因为都是文明古国和亚洲大国,人口还都很多,中国和印度经常被西方人拿来比较,而他们普遍喜欢印度而非中国。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走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而越来越强,而印度跪下来接受了西方“恩赐”的独立后依旧对西方唯命是从。
被垃圾填满的恒河
如今的中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现代化,国力甚至已经超越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早已经不是西方人想象中的那个贫穷落后、传统保守的中国,于是他们简直是对我们恨之入骨。反观印度,人人贫穷愚昧、政府腐败无能,依旧还是好莱坞电影里那个“和蔼可亲”的印度,男人见到老外就低头,女人见到白人就献身,从政府到民间,人人都对西方唯命是从,穷人浑浑噩噩、邋里邋遢,富人崇洋媚外、欺压乡里,这样的印度才是好印度嘛。
美国电影《穿越大吉岭》,讲述三个美国男人在印度进行猎奇旅行的故事
西方世界有一个所谓“东方主义”的观念,那就是他们认为东方之所以是东方,是因为它“保守封建”。中国人正在普及现代化生活,但西方人偏偏就喜欢你过着田园牧歌、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这才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与此同时,印度92%的人口依旧过着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国家该有的日子,没有干净的自来水,没有便利的电力系统,甚至许多人还住在低矮的破屋里。
印度新德里街头
一言以蔽之,西方人讨厌中国是因为中国真的崛起了,而喜欢印度是因为印度仍然无法对他们构成任何威胁,就像你当然喜欢自己的宠物狗,但大概率不会喜欢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
但这也只是西方国家为了反华而对印度的“战略性喜好”,事实上,西方人对印度的脏乱差是深恶痛绝,直接毫不留情地辱骂印度是“屎尿国度”,相比之下,中国人至少还可以相对理性看待印度。
美国教授语出惊人
现在很少会有人把现代印度和“古印度”扯上关系,因为历史上印度从未统一过,也没有一个叫做“印度”的国家。中印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此,中国有漫长悠久的“大一统”历史,从未中断;而“印度”本身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国家概念,它的统一来自英国殖民的历史。
南亚地图,南亚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印度”
印度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俗语,但中国人都知道,只有先完成统一,才能走向大国崛起,而完成了大国崛起,必然会巩固统一,这是中华文明的底层逻辑。
今天的印度是一个巨大的“散装国家”,整合它的难度不亚于将中日韩三国扭在一起。目前,印度光是政府认定的民族就超过200个,其中有20多个人口都超过100万,至于语言更是多到离谱,印度方言多达1652种,即使是使用人口最多的印地语的普及率也不到一半,也难怪印度最通行的语言反而是殖民者留下的英语,这是一个“鸡同鸭讲”的国度。
英国人在印度
中国一直是一个世俗化国家,有很悠久的“平等意识”,延续了2000多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是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的东西。与此同时,印度却是一个典型的宗教国家,最大的体现就是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安排下,所有人生来就是三六九等的,而且无法翻身,因而广大的印度底层社会普遍需要宗教来麻醉自我,如今印度的神祇信仰已经多达300万种。
中国人看重现世,而印度人则相反,很多穷人无法翻身,他们就会在这辈子彻底摆烂,期待来世能够咸鱼翻身,这种想法让人毛骨悚然,印度是一个极度不公的社会。
印度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历经诸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王朝等封建王朝,也没有实现大一统。而在这历史中,印度逐渐成为一个等级秩序十分森严的社会,这种状态既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印度的稳定和形式上的统一,也极大阻碍了印度的历史发展。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印度不彻底克服种姓制度,进行一场彻底的社会大变革,它便没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和强国。
印度各民族种姓高低,肤色越白种姓越高
今天的印度人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动不动就认为自己是世界第一,整个印度就是一个超大号的信息茧房,印度人就在这个铁屋子里自嗨狂欢。
印度富二代在中印边境挑衅我方
许多人应该都会好奇,为什么印度又有白人,又有黑人?印度的代表民族印度斯坦人是2000多年前从东欧大草原迁徙进入北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后代,他们也就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白人”,属于高种姓;而占印度人口大多数的则是矮小肤黑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他们的祖先正因为雅利安人的入侵而被迫移居南印度,他们普遍是低种姓。事实上,种姓制度最早就是雅利安人为了让占人口少数的本民族可以统治占人口多数的达罗毗荼人而发明出来的东西。
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
印度的社会革命非常有限,直到今天印度人的等级观念是深入骨髓的,贫富差距也大得让人难以想象,2024年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幼子大婚,仅仅三天就花掉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高达49亿元,而印度还有接近1.4亿人赤贫,最可怕的是,印度人居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大肆宣扬,仿佛这些都是印度的国家荣誉一样,让人触目惊心。
种姓制度已经从宗教信仰,变成了文化控制,再慢慢成为了印度民族的“底层代码”,从而困住了这14亿人,因而印度人需要宗教,在宗教中,他们可以暂时找到的生命的宁静与归属感。
印度有超过10种宗教,每一种宗教都有大量信徒
160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抵达印度苏拉特,击败了当地的葡萄牙殖民者后得到了莫卧儿皇帝的允许,拥有了一小块土地。经过百年的经营,1757年英国人悍然发动入侵孟加拉的普拉西战役,并大获全胜,得到了整个孟加拉之后,胃口愈发膨胀。
转折在1857年,当时的印度老百姓已经对东印度公司的横征暴敛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反英大起义,尽管这场起义很快被英国人镇压下去,但是事后英国政府认为东印度公司已经不具备统治印度的能力,于是直接下场在1858年组建了英属印度,这也是印度历史上唯一一次真正的统一,还比今天的印度大上不少,囊括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缅甸,这也是现代印度的法统来源。
英属印度
是的,你没看错,现代印度没有任何本土民族的历史法统,这大片的土地可不是继承自老祖宗,而是白人打下来的。在殖民时代,印度内部复杂的宗教、社会矛盾都暂时被争取民族独立的反殖民斗争压制,毕竟大家都是二等公民,可是等到英国人一走,矛盾便迅速激化。
印巴分治
1947年,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元气大伤,无力再维持庞大的殖民统治,于是出台了《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这是基于宗教信仰做出的决定,天然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最大的雷就埋在了克什米尔,当地的统治者是印度教徒,而大多数人口却是穆斯林,围绕克什米尔,就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这也是印巴的立国之战。
第一次印巴战争
今天的印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军费最多的军队之一,但充其量只是个三流货色,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每次冲突都是靠体量拖死巴基斯坦的,而非军事上取胜。第一次印巴战争后,虽然两方都宣布自己获胜,但印度显然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控制了更多的克什米尔土地。1961年,印军又故技重施,用自己的体量拖死了果阿的葡萄牙人,收复了果阿。
印度人要求收复果阿
此时,印度膨胀了。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印度就通过英国别有用心的帮助和旧西藏政府合作,设有驻藏代表,但新中国的成立打碎了这一切。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印度本以为自己可以轻松拿捏中国,结果没成想,印军不仅在边境大败,还被我军深入了腹地,这场史诗级的大败让印度举国上下如丧考妣,总理尼赫鲁更是在1964年郁郁而终。
对印自卫反击战
最离谱的是,如今的印度人普遍认为印度之所以发展不好是因为中国抢了他们的国运,而中国如今拥有的一切本该是印度的,1962年就成为了印度人无法跨过去的一个坎。
印度网民的宣传画
此后,中国和印度之间开始以指数级的级别拉开差距,甚至中国都不需要自己下场,只需要稍稍指点帮助一下巴基斯坦就可以让印度喝上一壶,要知道,巴基斯坦的国力还不到印度的20%。
印度士兵
印度压根没有中国的社会治理能力和经济发展势头,就拿基础的食物消耗来说,中国人一天消耗70吨粮食、10吨油、192万吨蔬菜和23万吨肉,供应从未中断,而中国的耕地面积只有1.19亿公顷,印度却有1.6亿公顷,但人口比中国还多的印度每天的粮食消耗却不到中国的40%,足见供给能力之差。印度要和中国掰腕子,先别急着谈军事,能把最基础的衣食住行搞定就不错了。
印度为了凝聚国内如此多不同民族的“国家认同”,只能借助两样东西,一样是宗教,印度教是印度大多数民族的最大公约数,你可以把印度看作是“印度教徒的国家”;一样是假想敌,印度是一个一盘散沙一样的国家,要使国民团结一心,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个共同的敌人,印度最开始的假想敌是殖民他们的英国,但随着英国人拍拍屁股走人了,他们就又把宗教信仰相左的巴基斯坦当作假想敌,可是巴基斯坦并不足以和印度抗衡,于是印度自然而然就盯上了北方的中国。
尼赫鲁阅兵
印度的一切悲剧由此而来,因为它把自己当成了中国的对手。事实上,中印之间有着高度契合的共同利益,那就是削弱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世界霸权,又是自古以来的邻居,本该携手一起合彻底将西方殖民势力从亚洲驱逐出去才对,没成想,印度其实压根没有完成民族独立运动,印度的精英阶层的思维自始至终都是西方式的,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充当西方同中国对抗的马前卒。
周总理与尼赫鲁
这也是印度最大的“成功之处”,它成功让世界上所有国家认为它对标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以中国为敌的国家和资本的援助和投资,但事实上,印度的实力只能对标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缅甸这样的国家。
不过这也是印度在南亚地区的霸权的体现,就像日本入侵东亚大陆,越南“北防南扩”,印度心心念念的就是统一南亚,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国家最大的阻碍都是中国。
世界前15GDP强国
印度的独立建国不是自己打出来的,因而有大量的殖民残留,印度军队就是最大的残留。印军最开始只是作为英国人的“皇协军”而存在,等到英国人走了,它就火速变成了国防军,最开始的总指挥官在英国殖民时期还只是个准将,并且印度政府因为害怕印军太过强大,学起了宋朝的“重文轻武”,印军最高的指挥权并不在前线将领手里,而在文官政府手里。
印军三大军种互不配合,作战部与后勤部又分属不同部门,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和各自为政,一句话,印军能混这么多年,靠的只有一样东西:人多。同时,大量完全不懂军事的文官牵涉其中,贪污腐败盛行,一定程度上把本来就战五渣的印军变成了一个空心壳子。印军能和巴基斯坦碰一碰是因为巴基斯坦也就那样,一旦遇到组织力更高、战斗力更强的中国就歇菜了。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
1999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眼见印军作战效率极其低下,便希望在三军参谋部上再设立一个总参谋部来协同作战,然而,积重难返的印军各个山头都有自己的利益集团,不愿意看到谁来分蛋糕,于是这个计划就胎死腹中。最终,只能设立一个虚职联络参谋长,足见印度之积弊已久。
瓦杰帕伊
印度的山头政治是登峰造极的,英国的好处没学到,把英国人的政治斗争学了个遍。在改革前,印军最大的指挥部门是国防部,但这个部门都是一些文官,这些老头啥也不懂,甚至看不懂地图,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给印军使绊子,审核军队提案,然后从中捞好处,你说这样的制度能培养出什么好军队吗?当然不能,而印度人也心知肚明。
历任印度总理上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心腹提拔为实权最大的陆军总参谋长,这几乎是明面上的“权力交换”。2017年,莫迪酒把拉瓦特提拔为总参谋长,这老小子也很识相,一上台就大搞双线作战,同时和中巴制造边境冲突,以为莫迪的选举造势。
拉瓦特
但那只是造势,明眼人都知道印军根本不具备三军协同作战的全面打击能力,莫迪政府之所以不断炒作军队建设议题,根本不是为了让印军脱胎换骨,而只是为了挑拨民粹情绪为自己拉票而已。如今的印军就像一台老旧破烂的机器,但它还就是能运转,因为它足够庞大,家底厚,但也因为庞大,印度非常难以彻底改革。
莫迪带36000人一起练瑜伽
印度最开始的执政党是精英主义的国大党,非常地西化,完全脱离底层社会。1980年,印度人民党成立,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不断炒作民粹以争取支持,1998年首次执政后,更是朝着“大印度教主义”狂奔而去,在国内打压少数派,在国外不断制造边境摩擦,把印度推到一个危险的境地。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莫迪政府放任支持印度准军事化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的崛起壮大,这是一个右翼的印度教主义民兵组织,有法西斯色彩,经常进行武装曾经暗杀了甘地,非常敌视穆斯林。1992年,上万名狂热印度教徒试图强拆巴布里清真寺,导致数千人死于非命,史称“庙寺冲突”。
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
2023年,莫迪政府又玩文字游戏,试图把“印度”改成“婆罗多”,这是一个有浓郁印度教色彩的名字,势必会引起印度境内其他少数民族与非印度教徒人口的不满,特别是印度东北各邦和穆斯林人口,毕竟“印度”是一个相对而言可以容纳不同种族、文化和信仰的民族一起生活的概念。
印度曼尼普尔邦独立运动
印度在国际社会将自己伪装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但在南亚,它是不折不扣的霸权主义国家,欺负巴基斯坦、打压孟加拉、控制尼泊尔、玩弄不丹、围堵斯里兰卡,并在1975年直接吞并了锡金。正是因为南亚各国都太弱了,让印度不断膨胀,以为自己天下无敌,尼赫鲁甚至公开宣称“弱小的民族必然覆灭”,直到遇到中国。
锡金末代国王和王后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他将一个印度长期以来不敢提的问题摆到明面,那就是印度将以中国为假想敌。莫迪有意识地塑造中国威胁论以获取更多的选票,从而一劳永逸地压倒了其他政敌,为此,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印度居然屡屡与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合作。
美国印度裔支持莫迪
巴以冲突再启之后,印度是唯一一个公开支持以色列的第三世界国家,印度网民更是整起了许多烂活,把以色列人都看得恶心得不要不要的。
印度人支持以色列的肉麻漫画
许多西方媒体和印度人都认为,印度将在50年内超越中国,甚至问鼎世界第一,理由不是因为经济或科技大发展,而是因为印度人口还在上升,所谓“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打不过你拖垮你,印度移民正在取代华人移民成为世界第一大移民群体,未来的英联邦搞不好将是“印联邦”。
全球各国印度裔人口占比和数量
一个吊诡的事实是,印度恰恰是中国崛起最大的受益者。只要中国还在不断发展,西方各国就会感到压力,它们又不敢下场直接和中国对抗,那么就需要找个“替罪羊”,印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源源不断的经济、军事支援都会流向印度,而且它们乐于看见两个第三世界国家互掐。
中印GDP对比
尽管中印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但印度取代中国乃至超越中国还只是“天方夜谭”。
中印目前在世界经济产业链的地位相近,都是给上游的发达国家做配套,本土市场也都足够大,不同的是,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远超印度,也就是说使使劲完成产业升级是未来可期的。但印度则不然,它还是低端产业国,虽然许多西方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代工厂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便宜的印度,但这不代表着印度就会在一夜之间变成“世界工厂”,一句话,它的上限太低。
中印制造业价值指数
尽管西方也知道印度不傻,不会被轻易一拱火就上去和中国干架,但是只要印度还以中国为假想敌,它们的目标就达成了,主打一个“癞蛤蟆跳脚背,不咬人膈应人”,以印制华,才是真正的目的。印度也明白,只要将中国塑造为“印度最大的威胁”,印度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大搞民粹主义、欺凌周边国家,反正西方都会为自己买单。
如今的世界格局就是围绕着中国、美国和俄罗斯三个国家转,而印度恰好和三大国都有利益关系,它将中国视作自己的敌人,将美国视作自己的盟友,将俄罗斯视作自己的“生意伙伴”,以此维持它的国际关系,竟然也就可以玩下去。国与国之间,看的不是情义,而是利益。
莫迪与普京
印度最好的战略应该是与老二、老三合作,一起打倒老大,然而印度却选择了给老大当小弟,和老三搞暧昧,全力围堵老二。因而也就不能怪中国无情,大家都知道对付印度都不需要自己下场,只要支持它的“老朋友”巴基斯坦就可以了,所以,这一次的印巴冲突就很好彰显了这种战略思维,印度过早地将自己混乱不堪、脆弱无比的实力展现出来了,引起了西方的群嘲。
因而,这一次莫迪政府的处境相当尴尬,它既要在国内保持自己的“胜利”,封锁一切国外消息;同时又得保持对西方的谄媚状态,所以又不能太过火,于是只能牺牲自己的外交部,让他们承受民粹情绪的怒火。其实,印度的破局之道,不在美欧俄,而在中国。看似是印巴冲突,实则是中印掰腕子,中国用二线武器就打得印度的一线部队落花流水,可以看出中印之间的差距不是量级差,而是代际差。势必将加剧印度病态的安全焦虑,将中国更加妖魔化。
印度的安全焦虑来自于它的地缘格局,北部是绵延不绝的喜马拉雅山脉,东边是缅甸若开群山,西边则是伊朗高原,南部则是无边的印度洋,印度人出不去,别人却可以居高临下打进来,印度可以当南亚小霸王,在这里维持自己的霸权,然而印度却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而且,种姓制度一日不废除,印度就一日没有可能真正崛起,它庞大的生产力仍然将被束缚着。
如今印度已经不具备结构性改革的实力,搞民粹就是最好的道路,中国也是最好不过的“假想敌”,印度根本不具备和中国较量的能力,它这样做一是为了挑拨民粹,二是为了讨好西方,但大家都知道,归根结底,印度是要向中国低头,坐下来谈的。
印度高种姓女性
印度的大国梦,碎得差不多了,至于什么时候又支愣起来,那就是印度人自己的事情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