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侃历史 发表于 2025-7-5 12:28:13

袁绍三次 “挟天子” 全败,曹操一次成功,差在哪?

咱们都知道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是三国时期的神操作,可你知道袁绍其实也试过三次吗?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袁绍这 “四世三公” 的贵公子,为啥三次都搞不定,而曹操却能一步登天。





第一次:另立皇帝(公元 191 年),偷鸡不成蚀把米。
背景:190 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袁绍作为讨董联盟盟主,本应顺势拥护献帝,可他偏不。
袁绍觉得献帝是董卓立的,自己得搞点 “创新”,于是盯上了幽州牧刘虞,想拥立他当皇帝。
他派使者去找刘虞,结果刘虞直接破口大骂:“汝反造逆谋!”。





刘虞可是个忠臣,哪能答应这种事。
更惨的是,袁绍这举动直接让他成了众矢之的。曹操冷笑:“袁本初乃欲立幼主,是逆天也。” 连他弟弟袁术都跳出来指责。
袁绍这招不仅没成功,还把自己的威信搞没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二次,袁绍占了冀州后,谋士沮授就劝他:“主公,现在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天下可定也!”
沮授可是连曹操都夸的顶级谋士,他这建议简直是天赐良机,可袁绍犹豫了。
这时候郭图跳出来说:“主公,迎天子会被约束,从命则权力被分散,不从则成了抗命。”
袁绍一听,觉得郭图说的有道理,就摆摆手:“算了,现在还不是时候。”
结果曹操抢先一步,在 196 年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开启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时代。袁绍后来肠子都悔青了,可机会没了就是没了。





第三次,想分天子(公元 196 年后),被曹操当笑话
眼看着曹操越来越强,袁绍坐不住了。他想出个馊主意,让曹操把汉献帝迁到鄄城。
鄄城是兖州与冀州的交界要地,离自己地盘近点,方便 “施加影响”。
袁绍派使者去找曹操:“孟德兄,皇帝在许昌太远,不如迁到鄄城,咱们一起护卫天子。”
曹操听了差点笑出声,这不就是想来分一杯羹吗?
他直接拒绝:“皇帝在许昌很好,用不着麻烦袁将军。”
失败原因就是袁绍低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把别人当傻子。“挟天子” 是独家买卖,曹操不可能与他人分享。





袁绍为啥失败?曹操为啥成功?
总的来说,政治幼稚。总想着玩花样,没看清汉献帝的正统地位。
第一次另立刘虞,结果被骂得狗血淋头;第二次拒绝沮授,战略短视;第三次想分天子,被狠狠打脸。
优柔寡断,听不进正确意见,沮授和田丰的建议一次都没采纳,反而听信郭图这种小人的谗言。称帝野心膨胀,自己想当皇帝,担心迎献帝会影响自己的称帝计划。





反观曹操,果断决策:当荀彧建议迎献帝时,曹操毫不犹豫就采纳了。他清楚,汉献帝这块招牌太重要了,能带来法理优势、人才吸附和资源整合。
善于用人:荀彧、郭嘉、程昱这些顶级谋士都被他收入麾下,为他出谋划策。
能屈能伸:表面上对献帝毕恭毕敬,实际上把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最关键的是,性格决定命运。
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缺乏乱世枭雄最需要的品质:果断、狠辣、不择手段。
而曹操,这个出身低微的 “宦官之后”,却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最终奠定了曹魏的根基。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一步错,步步错。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袁绍三次 “挟天子” 全败,曹操一次成功,差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