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峰会,印度为何异常配合?或为应对美国关税向中俄靠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印度在巴西金砖峰会上的态度转变,让许多观察者颇感意外。就在上个月的上合组织防长会议上,印度代表还因坚持要求点名谴责巴基斯坦的“跨境恐怖主义”而拒签联合公报,导致会议无果而终。然而这次在里约热内卢,印度代表团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姿态——不仅未在联合声明谈判中设置障碍,更在谴责恐怖主义、反对单边关税等敏感议题上展现出罕见的配合度。这种戏剧性转变的根源,正埋藏在美印贸易战的硝烟之中。
峰会召开前夕,印度突然向世贸组织提交文件,宣布拟对美国28类商品加征7.25亿美元的报复性。这场交锋的导火索是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若7月9日前未能达成协议,美国将对印度商品全面征收26%关税。谈判桌上,美方要求印度开放转基因玉米、大豆及乳制品市场,触碰了印度守护7亿农民生计的“农业红线”;而印度寻求汽车零部件出口优惠待遇的诉求,则遭到美方强硬回绝。双方在钢铁领域的对峙更是陷入死局——美国拒绝在此核心产业对任何国家让步。当特朗普进一步威胁“对金砖国家统一加征10%关税”时,印度商业部长戈亚尔那句“国家利益永远高于最后期限”的强硬表态,暴露了新德里对单打独斗局限性的清醒认知。
金砖机制此刻展现的经济引力,为印度提供了战略缓冲。普京在峰会期间公布的数据极具分量:金砖国家综合GDP(购买力平价)已达77万亿美元,超越G7的57万亿美元。这个占据全球经济30%体量的集团,正在构建独立支付系统、清算平台和谷物定价体系,为新兴国家提供抗衡美元霸权的制度工具。尤其让印度心动的是,作为2026年金砖轮值主席国,莫迪正利用中俄领导人缺席的窗口期,频繁接触全球南方国家代表,试图填补领导真空——他在加纳推动数字合作,在阿根廷布局锂矿资源,在纳米比亚推广数字支付,一系列动作都瞄准提升印度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这种姿态与其说是向中俄靠拢,不如说是精心设计的战略对冲:既借集体力量抵御美国压力,又避免与西方彻底决裂。
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印度的配合从来带着明显的投机色彩。就在去年喀山峰会上,莫迪还公开宣称“金砖不应挑战美国地位”,并阻挠金砖扩员及“去美元化”进程。即便在2025年3月中印宣布边境摩擦“完全脱离接触”后,印度仍持续在上合组织抵制本币结算机制,并为金砖银行改革设置障碍。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军方被曝秘密筹划“为介入台海做准备”,试图在中美冲突时为美军提供补给。这种两面性揭示出其外交本质:在金砖框架内争取利益最大化,却始终警惕中俄主导的多边机制壮大,甚至暗中配合美国印太战略牵制中国。
莫迪的峰会妥协,终究是利益权衡的战术动作而非战略转向。当美国关税大棒高悬时,印度需要金砖充当防波堤;但若压力缓解,其阻挠金砖深化合作的历史惯性很可能卷土重来——正如印度一面接受新开发银行300亿美元基建贷款,一面又曾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金砖币”计划。这种摇摆根植于其外交基因:既自诩“全球南方领袖”,却又连南亚邻国关系都难以驾驭(马尔代夫发起“印度离开”运动,斯里兰卡冻结印度港口投资);既渴望入常寻求大国地位,又在东西方间反复横跳导致信任流失。
金砖峰会落幕了,但印度的战略悖论仍在延续。它试图在美中俄三角博弈中扮演“关键变量”,却常因算计过精而遭三方疏离;它高喊“战略自主”,实则屡被国内民粹绑架——例如印防长访华承诺“永久解决边界问题”后48小时,印度代表团便在上合会议翻脸拒签文件。当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与金砖的经济引力同时作用,印度的妥协不过是危机下的应激反应。一旦压力失衡,这个曾让上合联合声明流产的“拆台者”,随时可能对中俄举起熟悉的绊脚石——毕竟在莫迪的外交棋局里,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算计。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