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4国竟无一服软,特朗普急得喊话中国,用4个字定调中美现状
7月8日,美国华盛顿时间,特朗普突然在白宫前高调宣布一项“重磅决定”——对全球14个国家加征高额关税,最高达40%。这一举动瞬间引发国际震动。外界本以为,这波“关税大棒”能让一些国家纷纷低头,争相与美方谈判妥协。但出乎意料的是,这14个国家竟然没有一个选择退让,甚至连一向温和的泰国都公开强硬表态——“我们会战斗到底!”
特朗普显然没料到会是这样的局面。就在宣布关税的当天,他立刻出面“喊话”中国,用上了四个格外突兀的字眼——“非常公平”,来重新定调中美贸易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特朗普认怂了?还是另有所图?
早在7月初,特朗普就开始为这场贸易风暴酝酿气氛。他连续签署总统令,并向14个国家领导人寄出公开信,内容几乎一致——提高关税、逼迫谈判,并警告一旦反制,美国将加倍还击。他希望借此在8月1日关税执行日期前,迫使这些国家在桌前“低头”。
这14国名单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用意深远。既有日本、韩国这样的美国盟友,也有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与中国深度绑定的发展中小国,更不乏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这些东盟“中坚力量”。从税率上看,日本和韩国被征税25%,柬埔寨、泰国36%,老挝、缅甸更是被征到40%的上限。
特朗普显然是想“杀鸡儆猴”,借高关税逼出谈判成果。但他没想到,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吓瘫”,反而迅速反弹。日韩当晚就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一致决定不接受单方面施压,不会屈从于不合理的关税政策。而泰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披猜的表态更是掷地有声,彰显了抗压不退的决心。
这种态度上的一致,令特朗普的算盘一下子落空。他原本想借助分而治之的策略,逐个击破,先逼迫几个国家签协议,形成压力效应,再围绕中国展开新一轮谈判。可惜,14国集体“硬刚”,让他找不到突破口。
面对全面受挫的局势,特朗普不得不临时改变策略。他在同一天签署总统令,将原定于7月9日到期的“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至8月1日。这一决定其实早就被他本人否定过,他曾公开表示“没有必要延长”。如今却又仓促改口,可见内外交困已令他焦头烂额。
更具戏剧性的是,就在14国拒绝妥协的压力下,特朗普突然转头对中国释放善意。7月8日,他在面对媒体时罕见地使用了“非常公平”这个词汇来形容中美贸易局势,还特意强调“我本人与中国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这种“反转式示好”令人错愕。
要知道,仅仅几周前,特朗普还在反复抱怨“中国太难谈”。中美前两轮谈判虽然在日内瓦和伦敦顺利举行,并实现了各自降低115%关税的阶段性成果,但远未触及核心议题。特朗普当时态度强硬,言辞激烈,甚至扬言除非中国主动让步,否则谈判毫无意义。
这一回的态度变化之大,说明了他急切的现实考量。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早在特朗普“喊话”之前就透露,希望在未来几周内再次与中国举行会谈。这表明,美方内部已全面达成“必须重新拉住中国”的共识。
特朗普的焦虑背后,其实是美国国内产业链的巨大压力正在倒逼他回头。以福特汽车为例,近期就因稀土短缺被迫准备暂停部分产线生产。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军工系统对稀土的依赖比民用产业更深。一旦稀土受限,导弹、战机都可能陷入“断供危机”。
而稀土的最大出口国,正是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特朗普自然清楚,中国这张“王牌”不好惹。在当前形势下,哪怕中方不主动出手,仅仅保持现状,就足以让美方感到“如芒在背”。
更让特朗普坐立难安的,是14国“集体观望中国”的态势。这些国家之所以敢于拒绝美国的压力,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中国不低头,他们就不会孤单。尤其是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早已密不可分,谁也不愿意为了美国而“自断财路”。
比如柬埔寨、老挝、缅甸,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国。而日韩虽然政治上与美国靠近,但经济上却深受中国市场影响。2023年,中国依然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日本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这些国家深知,一旦“选边站”,就意味着巨大的代价。
特朗普显然低估了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锚定作用”。他原本想通过对14国施压,来构建一个“孤立中国”的经济同盟。但事实却是“中国不动,天下不动”,14国的态度几乎都在等中国的风向。只要中国不妥协,其他国家也不愿轻举妄动。
这正是为何特朗普在14国拒绝之后,第一时间把目光转向中国。他清楚,想要撬动全球贸易格局,必须先解决中美之间的问题。而这一点,正是目前最棘手的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已经失效。不仅没有迫使别国屈服,反而让美国陷入孤立。欧盟、印度、加拿大、墨西哥都没有收到“加税信函”,很可能是因为美方判断这些国家谈判进展不错,不用再写信催促。换句话说,信只写给了最难啃的“骨头”。
中国这块“硬骨头”,是特朗普最想啃又最啃不动的。此前中美的两轮谈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未解决核心问题。知识产权、市场准入、高科技限制……这些议题都需要艰苦谈判、细节博弈。而特朗普希望的是“快刀斩乱麻”,这显然与中国的节奏相悖。
更何况,中方的立场早已表明:谈判可以,但必须在平等、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如果美方继续以压迫姿态强行推进,谈判注定难以推进。中国不是不愿意谈,而是拒绝被逼迫着谈。
如今,距离8月1日执行关税的最后期限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特朗普的时间已经不多。他的极限施压不仅没有换来成果,反而激起了更多国家的反感。而国内反对声浪也在加剧,尤其是来自产业界的压力,正一点点瓦解他的关税政策“防线”。
从特朗普突然“温柔喊话”中国的举动来看,他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需要一个“台阶”,而这个台阶,只有中国能给。可惜的是,中国并不急于回应,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放低姿态的意图。
当前的局势进入一种微妙的平衡。特朗普急于推动中美第三轮谈判,但中方并不急于回应。14国则继续观望中国态度,拒绝妥协。而美国的产业链困局和稀土危机,可能随时演变成经济和安全层面的“双重打击”。
这场贸易风暴的走向,仍然充满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非常公平”这四个字,远远不够。特朗普若想真正打破僵局,必须拿出比口号更有分量的诚意和行动。
特朗普对14国施压未果,反而激发全球抗压共识。中国以稳定姿态成为这场博弈的“定海神针”。随着8月1日逐渐临近,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谁能掌握主动,谁就能主导未来贸易格局的走向。
信息来源:
[1]连发14封“加税信”,说到底还是在极限施压 北晚在线
[2]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 将“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至8月1日 央视新闻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