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陶读历史 发表于 2025-7-12 23:53:58

中美外长刚刚谈完,印度又传来好消息,希望这次莫迪真的悬崖勒马

2025年7月1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会议室中,中国外长王毅与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奥展开了一场破冰对话。然而,真正震动亚洲的消息,却从南亚传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决定派遣外长苏杰生于7月下旬访华。

若成行,这将是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印度外长首次踏足中国,标志着中印关系冰封五年的重大转机。莫迪,这位以强硬著称的领袖,是否终于看清了与中国的相处之道?这一戏剧性转折,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
五年冰霜:中印关系的低谷

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中印关系跌入冰点。那场冲突,20名印度士兵丧生。五年来,两国在经贸、地缘与外交领域交锋不断。

首先,中印直航的中断印度以“安全”为由,拒绝中国航空公司重启航线。东方航空与南方航空多次申请未果,两个人口超14亿的大国间竟无一架民航客机往来,商旅成本激增,民间联系几近停滞。
其次,莫迪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推出“去风险化”战略,严审中国投资与技术。2020年起,中国企业投资须经政府审批,约2000亿美元项目受阻,比亚迪、长城汽车的建厂计划胎死腹中。
印度禁止59款中国应用(如TikTok、WeChat),将华为、中兴排除出5G建设。2024年,印度进一步收紧对中国电信设备的进口审查,导致电子产业损失150亿美元。
稀土问题更令莫迪政府头痛。2024年中国收紧稀土出口,重创印度汽车与新能源产业。塔塔集团等巨头频频施压,要求政府确保供应。莫迪虽投入巨资开发本土稀土矿,但技术瓶颈使其短期难有突破。2025年,印度媒体报道莫迪抱怨中国“禁售”稀土。
在地缘政治上,印度频频与潜在的反华势力“眉来眼去”。莫迪政府通过“行动东方”政策,深化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的合作,强化“四方安全对话”(Quad)制衡中国。印度公开批评中国在南海的“扩张主义”,与越南、菲律宾加强海上安全合作。
2025年,印度计划向越南出口“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剑指中国在印太的海军存在。印度还反对中巴经济走廊(CPEC),认为其通过克什米尔争议地区侵犯主权,2024年重申拒绝加入“一带一路”。
印巴关系中,印度朝野常指责中国偏袒巴基斯坦。媒体炒作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战机,渲染“中巴轴心”,尽管中国官方未予证实。印度舆论甚至要求中国为印巴冲突“道歉赔款”,仿佛印度的挫败全因中国而起。
更令人侧目的是,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已经多次引发中国强烈抗议
莫迪的对抗根源

莫迪的对华强硬政策,源于多重因素。首先,印度人民党(BJP)的民粹主义根基,推崇印度教民族主义,迎合选民对强硬外交的期待。2020年加勒万冲突后,国内舆论要求对华报复,莫迪顺势强化对抗姿态。
其次,中印在地缘与经济上的竞争关系难以调和。中国作为亚洲经济龙头,其“一带一路”与全球供应链影响力,令印度自叹弗如。印度虽通过“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发展制造业,但与中国的差距仍显而易见。
在多极化世界的博弈中,中印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平台的角色定位存有分歧,印度既需中国合作,又忌惮其主导。
2024年大选的失利,为莫迪敲响警钟。BJP虽助其赢得第三任期,却失去绝对多数,需依赖联合政府执政。国内失业率高企(约23%),经济不平等加剧,迫使莫迪权衡对华对抗的成本。五年“去风险化”虽赢得掌声,却让印度制造业受创,地缘孤立风险上升。
破冰之旅:苏杰生的北京之行

就在中印关系冰封之际,莫迪却主动示好,派遣苏杰生访华,要解决中印之间迫在眉睫之事,结束两国不正常的状态。
苏杰生访华的背后,是莫迪战略考量的深刻转变。2025年,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为由,对印度发起贸易打压,要求降低对美商品壁垒,否则将施加高关税。莫迪拒绝妥协,决心效仿中国,以强硬姿态对抗美国。
如果不与中国讲和,印度很难承受中美的“双面打印”,印度将在地缘棋局中陷入孤立。相比之下,中俄主导的上合组织与金砖国家,将成为印度抵御西方压力的后盾。
希望与隐忧

苏杰生访华,是一场破冰之旅,更是一次战略试探。稀土、直航、印巴关系的磋商,将为中印合作注入活力。若直航恢复,商旅往来将重现生机;若稀土供应稳定,印度制造业将获喘息;若印巴降温,南亚和平将迎曙光。然而,破冰之路并非坦途。BJP的民族主义根基,限制了莫迪的妥协空间。
中印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的智慧。莫迪是否迷途知返?答案藏在苏杰生的北京之行中。两国本应是朋友,携手共创亚洲世纪,而非在对立中蹉跎。喜马拉雅的寒风虽冷,春雷已响,世界拭目以待。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美外长刚刚谈完,印度又传来好消息,希望这次莫迪真的悬崖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