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历史赵富贵 发表于 2025-7-13 07:49:04

91票比7票,特朗普对华掀桌子,不许中企收购农田,中美交涉失败

前言:

“91票对7票,这不是体育赛事的悬殊比分,而是美国参议院两党罕见联手通过的一项法案的投票结果。”
而这场政治博弈的最新一幕,是特朗普政府突然对中国企业挥出的农田禁令重拳。

就在中美第二轮贸易谈判刚露出缓和曙光之际,特朗普一纸行政命令,以国家安全和粮食安全为由,不仅禁止中企未来收购美国农田,更威胁到回收已购农地,将中美关系再次推入冰点。
高票通过的国家安全大戏

美国政坛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那就是当民主党和共和党罕见地站在同一战线时,背后必定隐藏着更深的算计。

比如在2023年美国参议院以91票支持、7票反对的压倒性结果通过了《禁止外国对手收购美国农业用地法案》,当时还在台上的拜登政府并未立即执行这一法案。
如今特朗普重新搬出这项政治遗产,时机选择堪称精妙,那就是正值他刚刚上任,需要在支持者面前展现对华强硬姿态,却又不敢在核心科技领域与中国彻底撕破脸的时刻。
农田这个看似温和的议题,在美国政治语境中却有着特殊魔力,因为它直接触动美国民众的生存神经,与粮食安全国土安全等敏感词汇捆绑在一起,极易煽动民意。

特朗普政府声称,中国企业对美国农田的投资可能影响粮食供应链安全,但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因为数据显示,中企在美国拥有的农地仅约30万英亩(1214平方公里),仅占美国农地总面积的0.02%,相当于首尔市面积的两倍。
如此微小的比例,如何威胁到美国的粮食安全?这不过是又一次国家安全万能牌的滥用罢了,而更深层的动机藏在华盛顿的政治泥潭中。

特朗普刚刚结束的中美第二轮谈判并未取得预期中的全盘胜利,美国国内鹰派已经开始批评他对华软化,此时抛出农田禁令,既不会像科技制裁那样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制,又能向国内展示对华强硬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正如美国媒体直言不讳指出的那样,这项政策影响有限但象征意义强,是典型的政治作秀。
农田旁的空军基地与稀土反击

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大福克斯地区,一片1.5平方公里的农田曾引发轩然大波。2021年中国富丰集团计划在此建设玉米加工厂,却因农田距离大福克斯美国空军基地仅19公里而遭到当地议会强烈反对,最终项目流产。

这个案例被美国政客反复引用,作为中国利用农田威胁国家安全的铁证,然而他们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该投资完全符合美国法律程序,且玉米加工与军事间谍活动之间,实在难以建立合理联系。
这种农田威胁论的荒谬性,在军事安全专家眼中简直不值一驳,现代军事侦察技术早已超越依靠农田获取情报的原始阶段,美国军方心知肚明。

但将中国投资与军事威胁挂钩,却成为美国政客屡试不爽的恐吓策略,美国国防部长皮特·黑格塞斯甚至公开宣称:外国敌人不能再认为我们没有在关注,这种充满冷战思维的言论,暴露出美国对华战略中的深层焦虑。
而中国的反击则直击美国软肋,那就是稀土,毕竟中国掌握着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军用级稀土对美国军工产业至关重要。
有分析指出美国稀土储备最多只能维持几个月的军工生产,在中美博弈中,中国并未轻易动用这一王牌,但稀土管制的可能性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美国头顶。

当美国在农田问题上发难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冷静而克制,仅表示将投资政治化只会损害国际社会对美国市场的信任,却让美国军工界感受到刺骨寒意。
从大豆到芯片的缠斗

中美经济博弈从来不是单一战场的较量,而是多线交织的复杂棋局,农田禁令出台的同一天,美国财长贝森特却释放出希望尽快面谈的信号。

这种一边挥拳,一边递橄榄枝的矛盾姿态,揭示了美国对华经济战略的内在分裂:他们既想通过施压获取更大利益,又无法承受与中国彻底脱钩的代价。
回顾中美两轮谈判,日内瓦的第一轮谈判后美国出尔反尔,伦敦的第二轮谈判刚取得些许成果就被农田禁令浇灭,这种反复无常的背后,是两国核心利益的根本分歧:
美国坚持对中国高端芯片实施出口禁令,限制光刻机、EDA软件的技术流通;而中国则坚守军工稀土出口底线,可见农田问题不过是这场宏大博弈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中国农产品的态度同样充满矛盾,特朗普曾要求中国每年购买500亿美元农产品作为贸易协议条件,如今却又禁止中国投资美国农田。
这种既要中国买,又不让中国碰的双标逻辑,暴露出美国对华经济策略的混乱,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那样,美中贸易协议更多是停战作用,而非实质性解决方案。
供应链博弈下的斗而不破

中美关系正在步入一种斗而不破、竞合并存的新常态,在全球化供应链深度交织的今天,完全脱钩对双方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美国清楚知道,在原材料、消费市场和制造产业链上离不开中国,中国也明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仍需时间,因此农田禁令这类动作更多是政治姿态,而非政策底线。
这种微妙平衡在全球危机面前尤为明显,无论是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还是地区安全,中美既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又不得不成为必要的合作伙伴。
特朗普选择在农田这样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影响的领域出手,正是为了维持这种亦打亦谈的博弈节奏,那就是既展示强硬以满足国内政治需求,又不至于彻底破坏谈判基础,但问题是这种走钢丝般的平衡能维持多久?

随着美国大选临近,国内政治压力可能迫使特朗普采取更激进的对华政策,而中国在核心利益上的底线也绝不会退让,农田风波只是冰山一角,水下更巨大的结构冲突正缓慢浮出水面。
结语:

91票比7票的高票通过,表面上显示了美国两党在对华强硬上的共识,实则暴露了美国政治已被安全焦虑绑架的困境,农田禁令不会成为中美关系的终局,只是漫长博弈中的一个节点。

随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日益巩固,美国这种选择性脱钩的策略将面临越来越多自相矛盾的挑战,未来中美的竞争与合作,将更多围绕谁能制定下一代全球规则展开。
是继续奉行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还是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秩序?农田风波给出了一个令人忧虑的暂时答案,但最终结局仍待书写,唯一确定的是,在这场持久较量中,时间不站在滥用国家安全概念的一方。对此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
参考资料:
特朗普对华贸易战注定失败,英媒指出3点原因
观察者网2025-04-14
"贸易战"逼急美国农民:再也不会给特朗普投票!
来源:海外网 2019-05-17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91票比7票,特朗普对华掀桌子,不许中企收购农田,中美交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