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中国的面,印度公然三个无理要求,一个比一个荒唐!
7月14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罕见地再次点名中国,提出“三项必须解决的问题”,以作为所谓“印中关系正常化的前提”。
就这番讲话本身来看,其用词并不激烈,甚至多次使用“合作”“责任”等外交语言包装,但实质内容却颇具挑衅性——尤其是对中国边防部署和贸易主权的直接质疑。
第一项“要求”,是敦促中国“解决剩余的边境摩擦点,撤回前线部署的部队”,这项提法看似是为了“缓和局势”,但实情却是,中印边界对峙的起因长期以来都源自印度单方面越线推进、修建基础设施和军事阵地。
例如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印方突击修路、搭建军事工事,导致局势失控,此后中印虽通过多轮谈判实现局部脱离接触,但并未实现根本性降温。在此背景下,印度要求中方单方面撤军,既无战略依据,也无法服众。
第二项“要求”更令人费解——印度要求中国“取消限制性贸易措施”,称这对印度企业造成“伤害”。然而,熟悉中印经贸的人士都知道,所谓“限制性措施”主要涉及的是稀土出口、电子零部件等关键领域,而这些政策从本质上说,是中国依据国家安全和国际义务所作出的合理安排。
例如在稀土领域,中国近年来加强了对稀土资源的出口管控,尤其是对军民两用技术的原料设限,这并非针对印度,而是面向全球的统一政策,印度将其视作“报复”,本质上是站不住脚的政治化解读。
至于第三项所谓“实现边界最终解决”,这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政治口号。在中印尚未划定明确边界、且历史争议持续未决的情况下,贸然推动“边界终结方案”无异于操之过急。尤其是印度在实际控制线(LAC)一带不断扩张的背景下,中方自然无法接受以印度定义为基础的“解决方案”。
印度希望通过“设置前提条件”的方式,倒逼中国让步。但实际上,这种策略很容易陷入“边对抗、边谈判”的矛盾循环。北京显然已对此有所警惕,并未急于回应苏杰生的讲话。中国外交部此前一贯表态是:希望印方与中方“相向而行”,但决不会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妥协。
在苏杰生发言之前的两个月时间里,印度军方已在边境地区加强至少3次“战备部署”,其中包括在拉达克地区新建的高原雷达站点、快速巡逻公路与前沿营地。同时,印度还批准了一项针对“边境特种部队”的扩编计划——这无疑是将更多资源集中在中印边界的前沿阵地上。
不仅如此,印度在贸易政策上也越发具有针对性,今年以来,印度先后对多项中国制造的新能源产品、通信设备和光伏组件加征额外关税,并实施技术准入审查。
而印度国内大量电子企业和车企本就高度依赖中国产业链支撑,随着政策限制不断升级,不少印度企业也开始“夹在中间喊苦”。
因此,当苏杰生一边高调要求中国“取消贸易壁垒”,一边默许国内对华贸易打压时,外界不禁质疑:印度政府究竟希望构建怎样的“正常化关系”?
“这是典型的双轨操作,”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外交研究学者指出,“一边让军方保持压力,强化民族主义动员;一边在国际场合装出对话姿态,以便向西方盟友证明自己是理性的‘负责任大国’。但最终,谁都看得出来这种姿态的虚伪。”
如今的中印关系处于一个特殊节点上:既有经济层面的互补需求,又有安全领域的高度警惕。如果双方继续陷入“你退一步、我进两步”的博弈模式,最终只会走入“冷对抗”的死胡同。
印度若真有意“正常化”,应当以建设性姿态参与谈判,停止将边境问题政治化、舆论化,而不是动辄对中方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对于两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回归理性才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通路,你们认为呢?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