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争录 发表于 2025-7-16 06:09:58

洪森监听丑闻坐实!泰国发出全球通缉令,柬埔寨如何应对?

2025年夏天,泰国政坛悄然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一通原本低调的跨国通话,在网络泄露中被推上风口浪尖。
录音爆出,身份曝光,洪森从“退隐强人”变成风暴中心。泰国政局失控、柬埔寨怒目以对、东盟也不得不出面协调。

录音曝光,一场政坛地震的起点

2025年6月15日,东南亚原本闷热的政治空气,因一段音频陡然起风。这不是普通的政界表态,不是议会辩论,而是一段跨国高层私下通话的完整录音,被上传至多个社交平台,并迅速引发爆炸性反响。
录音长达17分钟,主角一方是泰国总理佩通坦,另一方则是早已卸任的柬埔寨前首相洪森。
音频内容直击泰国政坛神经。洪森在对话中直言不讳地表达对泰国军队的疑虑,甚至点名批评泰国军方领导层“有干政之嫌”。而更具争议的,是佩通坦的回应——语气低缓,步步退让,甚至对洪森称“愿意调整边防立场”“尽快向军方说明”。

这段通话的泄露引发三大震荡:
**第一震:总理政治信誉崩塌。**录音在6月16日一早被《曼谷星报》头版披露,随后各路媒体跟进报道。“泰国主权被谁代表?”、“佩通坦是否已沦为傀儡?”成为网络热议焦点。支持者沉默,反对派欢呼。一夜之间,泰国街头从对经济焦虑,转为对国家安全焦灼。
**第二震:军方高层态度突变。**长期以来,泰国军队在国家政治中拥有超常影响力。录音中佩通坦表现出的“对军方妥协”态度,被军队视为背叛。6月17日,陆军总司令首次在记者会上表态称“军队对于政治指挥体系是否仍保持信任,将进行内部讨论”。
**第三震:公众舆论彻底爆炸。**6月18日,曼谷、清迈、乌隆等地爆发数万人示威,抗议政府“出卖国家利益”“让他国干预内政”。抗议者中不仅有在野党支持者,还有部分军校学生与保守媒体人加入。口号直指佩通坦,社交平台上,“下台”成为主旋律。

而一切的焦点人物——洪森,似乎早有准备。他在自己社交账号上发布声明,承认录音真实,并称通话“为边境和平进行正常协调”。然而,他话锋一转,强调“当今东南亚主权正面临挑战,必须有勇气指出问题所在”。
洪森这番话,看似辩解,却更像是在公开“点穴”。他把握住的,是东盟多国对“主权外泄”的敏感心理。他没有回避问题,反而加码输出,成功将泰国内部矛盾引向更高维度的地缘争论。

而对佩通坦来说,这无异于从政生涯中最致命的一击。在巨大民意压力和军方冷处理下,泰国宪法法院紧急裁决,暂停佩通坦总理职务,启动临时调查程序。整个过程不到两周,一国总理从核心权力到政治边缘,仅靠一段电话录音。

反击与通缉,洪森挑开更大局势

在泰国政坛乱成一锅粥时,洪森却显得异常沉稳。7月初,他的社交账号几乎每天更新,内容时而是回忆录式的自白,时而是隐晦影射泰国“内部掩盖真相”。一张照片、一个短语,就能在东南亚社交圈引发广泛转载。
而就在7月12日,泰国国家反贪委员会一纸声明,把整件事推向更高层次。声明称:洪森以非官方身份主动泄露涉政敏感内容,涉嫌“危害国家安全”,并存在“操纵信息干预外国政治”行为。随即,泰国检方着手准备通缉程序,并提请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缉令”。

这一决定堪称前所未有。东南亚国家间鲜有因言论或信息操控就进行跨国司法追责的案例。泰国此举,不仅是司法行为,更是政治强硬。
洪森没有退。他马上发布长文回应,指责泰方“言论自由下行、民主退步”,同时爆料称“自己长期掌握泰国内部政商交易证据”,包括军方高层与赌场黑金集团长期往来等细节。
这番回应犹如当头棒喝。泰国媒体炸了,柬埔寨国内舆论也彻底两极化。一部分人支持洪森“揭穿虚伪”,另一部分人则痛批他“为个人恩怨出卖国家关系”。

而柬埔寨政府的回应也极其强硬。7月13日,外交部紧急召见泰国大使,要求泰方撤回通缉提案,并表示若国际刑警采纳请求,柬方将“无限期中止”与泰警方合作。
至此,一场由监听引起的风波,迅速上升为跨国外交危机。
东盟其他国家开始观望。印尼、新加坡、越南等国的媒体纷纷发表社论,质疑洪森的道德操守,也警惕“国际刑事追责或开启恶例”。有人担心,一旦通缉获准,未来跨国间政治言论将遭遇更多法律干预。

洪森仿佛早已预测这一步。他在公开场合称,“信息本身无罪,有罪的是如何使用”。这句话,既是防御,也是挑衅。
他非常清楚,一旦进入司法程序,他的每一步都将是政治宣言。而越多人试图“消音”,他的声量就越大。
此刻的洪森,或许比在任时更具有政治破坏力。

东盟介入,信息主权的区域角力

事情闹到这一步,已不仅仅是泰柬两国之间的争执。7月15日,东盟秘书处罕见发出公开声明,表态将设立特别小组,调查监听通话及后续通缉引发的区域冲突,并把事件列入8月部长级特别会议的核心议题。
对东盟而言,这不是一次轻松的干预。东盟一向讲究“互不干涉、协商一致”,很少处理成员国内政纷争。而今,为了防止进一步的外交撕裂,不得不打破惯例。

首先,区域安全已受到影响。东南亚几个关键贸易走廊集中在泰国—柬埔寨—越南一带,录音事件后两国边检明显升级,通关效率骤降。运输延误、物流纠纷频发,尤其是橡胶、木材、农产品出入境大受影响。
其次是情报共享机制陷入冻结。原本泰国与柬埔寨之间在毒品打击、人口走私等方面有合作协议,尤其是暹粒—曼谷线上的跨国案件处理更为密集。现在,洪森公开承认“柬有监听”,等于承认了多年合作中曾经动用“技术优势”,泰方情绪极为复杂。

更微妙的是,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也被卷入讨论。他们一方面担心“监听”成为外交武器,另一方面又害怕“通缉前领导人”破坏地区信任。各国在外长私下会议中纷纷提议建立一个“区域信息透明守则”,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区域维度的多方角力中,洪森继续出招。他宣布将原定的“私人人道访问”计划临时取消,转而邀请外媒来金边开设“信息战公开论坛”,聚焦“国家主权与数字自由”。
这一步棋再次抢占舆论制高点。他将自己塑造成“抵抗舆论打压”的代表,对内稳固支持者,对外激发更多同情。在演讲中,他毫不避讳地承认:“我干过监听。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问题不是我,而是我们为何要监听?”

这句不加掩饰的话语,刺穿了东南亚各国长期默许却从未规范的“灰色情报现实”。
泰国则不甘示弱。司法部宣布,如果柬埔寨拒不配合,将考虑暂停包括洪森亲属在内的多份外交及商务签证。并启动“国家安全风险清单”机制,审查与柬方有往来的大型投资公司。
与此同时,泰国内部舆情也在转向。部分知识界人士质疑:“我们是否过于高调?是否真的该将一个外国前政要推上国际法庭?”佩通坦虽已停职,但他背后的民众基础和学术圈呼声仍在,形成持续的舆论拉锯。
此时的洪森,虽然身处柬埔寨,却如一枚高度不稳定的政治炸弹。他的每一次发声,每一条推文,都会在曼谷掀起波澜。

信息博弈之后,权力格局的再塑

到了7月底,这场跨国监听风波已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丑闻。它已然演变为一场围绕“信息主权、政权合法性、地区安全共识”的复合型较量。
洪森的策略是典型的“以攻为守”。他用“我干了,但你也不干净”的逻辑,把泰国逼入道德困局。他深知,除非泰国能一锤定音地定性录音泄露为“国家破坏行为”,否则他永远能保留主动权。

而在国际层面,这种“模糊边界博弈”正越来越常见。洪森借助新媒体、非官方论坛与政治盟友,对抗泰国司法系统的正式指控。他成功让自己不再只是一个“涉案者”,而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体制挑战者”。
与之对应的,是柬埔寨政坛内部的转变。洪森之子洪玛内,虽未正面替父辩护,但几次公开场合表达“国家安全部门未来将进行信息制度改革”,这被普遍解读为洪氏家族“有限切割”。
而洪森自己则保持分寸,不出境、不主动挑战东盟组织,但始终坚持不道歉、不认错、不交出数据原件。他清楚,只要不越界,他就是柬埔寨民族主义话语的“荣誉守护人”。

泰国则在制度层面做出调整。国家网络安全局与反贪委员会联合提议修订“跨境通信与数据规范草案”,意在加强涉外通话记录管理。同时,军方在新一轮内部清查中,针对“是否有泄露或被监听的历史漏洞”展开全面审计。
而最值得关注的,是东盟国家之间的微妙氛围变化。
印尼外长提出,“未来东盟是否考虑建设统一的跨国信息调查机制”,新加坡则表示应设立“东盟网络司法平台”,统一协调此类争议。

这些新提案,未必能很快落地,但显然代表着整个区域开始认真对待信息主权问题。
洪森用一段录音,不仅搅动泰国政坛,撬动柬埔寨外交,也逼迫整个东南亚开始正视“权力在数据之上”的现实逻辑。
未来不再是枪炮决定边界,而是信息与秩序决定国与国的距离。
这一仗,没有硝烟,却每一秒都在重塑规则。谁能先适应信息博弈的游戏规则,谁就能在下一个风波来临时,站在胜利者的位置。
洪森或许不会被真正抓捕,但他已经用行动证明,数字时代的斗争,没有绝对的输赢,只有看谁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洪森监听丑闻坐实!泰国发出全球通缉令,柬埔寨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