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争录 发表于 2025-7-17 10:33:52

美方再度放软话,中美重打“关税战”的后果,特朗普已承受不起

一场90天的“关税休战”,眼看进入倒计时。8月12日将至,市场紧张,企业备货,投资者屏息。
就在这节骨眼上,美国财政部长突然表态“别太担心”,这一句放软话,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谈判有进展,还是美方真的承受不起关税战的代价?

日内瓦的90天,谁给谁留了后门?

5月12日,中美两国代表在日内瓦谈判桌前坐定,一纸协议,在无数质疑与利益缠绕中尘埃落定。所谓的“互降115%关税”,在双方各自复杂的关税体系中,并非一刀切,而是一次层级式调控。美方率先松口,将峰值关税从145%压至30%,而中方则从125%降至10%。其中一部分降幅——24%——被放入了“暂缓实施”清单。这个暂缓,不是废除,也不是取消,而是带时间炸弹的协议,设定了90天的“冷静期”。

表面上,这是合作。但从结构上看,却更像是一场硬着陆前的“姿态调整”。90天,看似宽裕,其实极短。对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来说,任何政策过渡都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来执行、反馈与调整。而这90天,说白了,就是双方在舆论场和市场预期之间找的一个中间点。
美国这边,通胀数据在高位徘徊。供应链恢复仍未完成,而加征的关税早就被企业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每次民众刷卡买东西,刷到的不是价格,是经济政策的后遗症。共和党内部焦虑高涨,总统竞选人压力山大。特朗普若再喊“贸易战”,市场立刻踩踏式反应——股市下跌、债市波动、投资观望。这不是杠杆博弈,这是火药桶。

中美之间达成这份“时间协议”,其实是一种互相摊牌的方式:我们还没准备好掀桌子,但也没承诺不动刀。整个协议像极了一场“备战下的握手”——两只手握着,膝盖却还对着彼此。
更关键的是,24%的“暂缓关税”不是象征,而是压力释放口。这意味着一旦谈判破裂,双方都可以立刻恢复甚至加码——它就像悬在头上的刀,一旦触发,执行无缝对接。这一点,各国投资机构看得清清楚楚。也正因如此,尽管协议公布后全球资本市场普遍反弹,但反弹的幅度远不及政策预期。这种谨慎,是经验主义下的保守操作——大家都知道,这种协定往往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冲突的起点。

90天窗口启动后,美国并没有降低其他领域的对华打压。科技、投资、出口许可等依然限制林立。而中国也没有做出本质妥协,只是在节奏上做了调整。这种“结构性不对称”和“临时性缓和”,是本轮协议的核心矛盾。说到底,这是一场“保市场,不改本质”的局部停火。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虽然协议文字上双方“都让了一步”,但市场、企业、政界谁都知道——90天之后,若无新协定,这场冲突将重启,而彼时的强度,可能远超过2018年的第一轮贸易战。

财政部长放软话,真是谈判顺利?

随着90天窗口步入倒计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7月中旬突然发声,强调8月12日的关税暂缓“是灵活的”,并声称“目前谈判进展非常顺利”。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藏玄机。
首先,美方为何此时“主动安抚”?一个重要背景是——市场已经开始发出焦虑信号。数据显示,企业库存调配速度加快,出口商提前清货,零售商则出现补货提前化趋势。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对8月12日可能恢复关税的担忧。

财政部长的表态,说白了,是对冲市场恐慌。而这“灵活”一词,并非协议文本新增,而是策略模糊处理。换句话说:不是政策有变,而是美方正在试图用“话术”压抑波动。
而从美方立场看,这番表态也不是毫无逻辑支撑。目前特朗普政府面临双重压力:一是通胀尚未缓解,加税将推高成本;二是制造业复苏乏力,一旦成本抬高,本土工厂反而失去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贸然重启关税战,对内将招致经济反噬,对外则面临国际舆论压力。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正在迎来新一轮竞选节点。中产选民对价格极为敏感。通胀一高,支持率就掉。一纸税率决定的不仅是财政收入,更是总统宝座。

所以贝森特放软话,更多是政治动作。他不是传递谈判喜讯,而是在布局“协议延长”的舆论气候。政府内的各派系此时正激烈博弈——财政部希望稳住市场,贸易代表办公室则偏向继续强硬。总统团队则在试图平衡选情与外交之间的复杂路径。
同时,中国的态度也起到了关键影响。中方没有因为美方放软而掉以轻心,反而通过外交、经贸等多条线同时沟通,并加速执行现阶段减税计划,展现出“积极但有条件”的姿态。这种对等回应,让美方意识到,若不释放“谈判善意”,中国也可能提前退出协商。
此外,金融市场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尽管财政部长放话“灵活”,但美股并未大涨,说明投资者依旧保持高度警惕。这种“反应不足”的行情,恰恰说明放软话并不足以打消市场疑虑,反而让人更警惕:美方是在为“无果谈判”做缓冲。

从这层角度看,所谓“谈判进展良好”,更像是一种话术,一种维护选情与稳定市场的叙述方式。真实的谈判状态,远未明朗。
8月12日临近,财政部此时发声,本质上是策略选择的信号弹。他们不是确认和平,而是在试图拖延交战。

抢出口、补库存,产业链在做最坏打算

进入6月下旬后,中美暂缓关税协议的效应在全球供应链迅速显现。中国的出口商仿佛被打了一针强心剂,一边是“窗口期有限”的紧迫感,一边是“可能失效”的政策焦虑,于是各种“抢出口”、“赶生产”、“压底价”的现象频频出现。
在义乌,小商品生产车间昼夜不息。订单积压、出货排队、原材料一度紧缺。老板们心知肚明,这一波订单不是常态,而是市场最后的“喘息”。不是因为需求爆发,而是客户怕后期成本暴涨,提前备货。

在宁波港、深圳盐田港,物流公司更是人满为患。拼箱仓库爆仓、集装箱调度混乱,甚至出现“抢柜”、“抢舱位”的局面。一些原本走欧美航线的大船,被临时挪作中美快线,只为多拉几批走得急的订单。
表面繁荣,实则藏忧。
所有动作背后,是企业对“后90天时代”的深度不信任。大多数外贸企业主心里清楚,这场暂缓关税协议未触及任何根本性问题。结构性分歧仍在、科技对抗未解、地缘摩擦犹存。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意味着——一旦期限到期、协商破裂,贸易战不仅可能重启,而且可能以更猛烈的方式反扑。

美国方面的采购行为也发生变化。大型零售商、品牌商开始超前下单,对服饰、家电、电子消费品实施战略囤货。以往只备货1.5个月的标准被拉长到3个月甚至半年。一些快消品公司则与中国供应商协商在90天内加快交付,明确提出“8月前交完”的硬性节点。
这种“双向抢运”行为其实反映了双方对8月12日节点的共同担忧。它不只是贸易暂停的结束日,更是新一轮政策可能落地的起爆点。无论是出口企业,还是海外采购商,都选择在风险窗口彻底关闭前,全力出清。

但这背后隐藏的,是产业链可能出现的深度撕裂。一旦关税恢复,中方出口将面临订单骤减,库存积压,原料成本转嫁,工厂裁员等多重打击。而美方也难逃影响——由于“抢购”导致的备货透支,将使得8月以后市场需求暂缓,库存周期拉长,价格波动加剧。
整个供应链因此呈现出“前热后冷”、“短涨长压”的结构特征。所有企业,都像是站在即将开启的风暴边缘,把最后一张底牌打完。

特朗普的压力与关税战的终极风险

特朗普,这个“关税战”的缔造者,如今却成了最害怕它重启的人。
在2018年,他曾高调加税,以“美国优先”为旗号,掀起对华出口、科技、投资等多轮制裁。他也曾一度获得政治资本加持,借此压制民主党、稳住选情。但到了2025年,形势早已逆转。

首先是国内经济状况不给力。美国通胀依旧顽固,高利率迟迟无法完全松动,而通胀传导最直接的渠道之一,就是进口商品的涨价。每一轮关税升级,都会直接影响民众生活成本——从超市货架上的牛奶、鸡蛋,到电子市场的手机、电视,无一不被间接加税波及。
而普通消费者的反应,早已从冷漠变为反感。民调显示,超六成选民反对贸易战继续升级,尤其是在收入中等以下群体中,更反感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特朗普如果继续推进关税战,不仅会丢掉经济议题主导权,连选民基本盘也会动摇。

其次,制造业并未如愿回流。尽管特朗普不断宣传“制造业回家”,但现实是,企业为了避税而搬离中国,转而前往东南亚、拉美、印度,并没有回到美国本土。这使得“加税”在政治层面变得难以自圆其说——你说保护就业,结果就业没回来;你说打压对手,结果供应链照样依赖。
此外,华尔街也无法再忍受政策高压带来的市场震荡。每一次对华强硬表态,都会在资本市场激起恐慌情绪。资金外流、股市波动、金融工具高频避险,这些“后果”让金融寡头们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逐渐失去信心。
于是,财政部开始放话“灵活”,贸易代表办公室却还在咬牙坚持“强硬”,总统团队内部围绕“要不要延期”、“是否继续加码”爆发分歧。

最要命的,是特朗普自己心知肚明:他已无法承受一次全面升级的贸易战争。一旦开打,通胀飙升,股市大跌,民意骤降,民主党将有机会趁势反击,塑造“经济破坏者”的总统形象。选战中,最忌讳的不是敌强我弱,而是自乱阵脚。
“放软话”成了特朗普当前最稳妥的选择。不是他不想打,而是他打不起;不是不想硬,而是再硬就塌。

这就是现实的博弈。当初那个高举贸易战大旗的总统,如今却要低声细语地告诉市场:别太担心,我们在谈判。
但问题是,市场不会一直信你。如果8月12日,谈判仍无结果;如果“灵活延期”成为权宜之计;如果对手强势应对而非让步——那么,这场权谋中的战争,或许将再度爆发,而这一次,特朗普可能连主动出牌的资格都没有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方再度放软话,中美重打“关税战”的后果,特朗普已承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