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免战牌”即将失效,美财长主动交底:中国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中美关税休战截止日临近,然而美国财长贝森特对着镜头称“中国有我们想要的东西”,白宫贸易战略底牌似已露馅。
就在此时,他一边安抚美国国内“谈判态势良好,别担心最后期限”,一边又透露8月初将赴第三国与中方会谈。
可此前特朗普还放狠话要加征高额关税。
美方一边挥舞关税大棒,一边急着递橄榄枝,这般矛盾操作,实则是一场激烈的筹码博弈。
表面缓和,实则蓄势:冷静期背后的盘算
2025年5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达成临时协议,设定90天“冷静期”,彼此冻结24%的加税额度,暂停新一轮关税动作。
听起来像是“停战”,但细看细节,哪有那么简单?
中方的表达是“阶段性暂停”,而不是取消——这句措辞,耐人寻味。
不取消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这张牌还得留着,以时间换空间,为接下来的关键资源、技术谈判留一条活路。
24%的比例并非随机,刚好对应了中美当前的关税覆盖率,精准博弈的筹码布局。
这90天的“平静”,其实藏着暗涌,双方都清楚,这不是终点,而是下一场更深层谈判的起点。
芯片出口松动:技术让步背后的动因
7月初,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华盛顿的一场简报会上称:美方已批准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芯片。
这枚“降规版”芯片,虽然性能比不上高阶产品,但在AI训练、数据运算上,依然能派得上用场。
贝森特还附带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这话在美国政坛的语境下,确实不多见,不是因为他口误,是因为这是一种“策略性的交底”。
过去几年,美方对中国技术出口严控,尤其是芯片领域,动辄就“禁售”“断供”。
如今突然放松部分出口,图什么?
图资源,尤其是稀土。
美方清楚,靠禁令卡技术,迟早会逼中国走向自主研发的反噬路线。
与其封住,不如留一个“交易口”。
攻守倒转:美国主动“示弱”的背后
贝森特那句“中国有我们想要的东西”,并非孤例。
近几周美国商务部、能源部也陆续发声,表达出希望“继续与中方保持沟通”的意愿。
这些声音不是善意的“示好”。
是压力,是现实,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
一边是内部分裂、行业反弹、盟友力不从心;另一边,是中国在资源、技术、供应链上的战略主动。
攻守之间,态势已然倒转。
中国并没有高调宣传,也没有主动施压,而是稳扎稳打,在全球产业格局中逐步完善产业布局。
贝森特的“交底”,或许只是开始。
稀土出招:精准打击美方软肋
5月,中国商务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稀土出口管理的通知》。
核心两点:“定向许可”+“终端追踪”。
听起来像是技术规范,实则是战略升维。
什么叫定向许可?就是谁用、怎么用、用到哪,全得说明白。
再不是“你下单我就给”。
再看终端追踪,那更是一招狠棋。
过去稀土出口后流向不明,如今中国要“盯到底”。
从源头到终点,每一克稀土都在监管视野之内。
而更具策略意味的是“动态浮动机制”:出口额度不再是固定配额,而是根据国家战略储备、全球市场需求灵活调整。
这一系列动作,直指美方供应链的命门。
稀土是关键战略资源。
从F35战机、卫星通讯,到新能源汽车和风力发电,没稀土一步也走不动。
偏偏美国国内没这能力,开采不难,难在提炼和分离。
环保、技术、成本,每一道都卡着。
澳大利亚产能有限,缅甸政局不稳,越找替代越发现离不开中国。
所以美方才会在技术出口上做出松动,,是一种变相的求和,也是一种策略上的妥协。
结构性分歧依旧,中方坚持“对等为先”
别看近期中美有些缓和,但结构性分歧可一点没少。
中方一直在强调:要谈可以,但必须对等。
非理性关税必须取消,不然就是不公平竞争。
而美方的思路是:可以谈,但要保留部分关税当谈判筹码。
还要中国在知识产权、数据安全、补贴政策上“让一让”。
这就形成了拉锯。
在这种格局下,妥协要有,底线不能破。
结语
90 天关税休战窗口将尽,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关税本身。
美方以芯片出口松动示好,贝森特 “中国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的表态,道破对稀土等资源的依赖;中方则以稀土出口管理精准回应,攻守之势悄然转变。
从 “免战牌” 到深层角力,双方都清楚:唯有基于对等的实质性协商,才能让下一轮对话真正落地。
这不是终点,而是更理性博弈的开端。
参考资料:千钧堂2025-07-17中美“免战牌”即将失效,美财长主动交底:中国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