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2亿却被迫停播,张雪峰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背后到底有何深意?
张雪峰,这个名字最近几乎成了所有社交平台的热议焦点。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震撼人心的事,而是他在直播间里含泪鞠躬,宣布要停播两个月,甚至暗示未来可能永远告别直播。虽然不少网友在弹幕里纷纷表达不舍,真相早就不言而喻。张雪峰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背后的数字和背后所引发的行业风波,远比大家看到的表面更加复杂。他用短短几个小时,吸引了两亿的流水,这数字,实在让人咋舌。事实上,张雪峰的价格确实不便宜,梦想卡、圆梦卡这些产品卖得高,但家长们竞相购买,原因简单。谁不想在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时刻,避免犯下致命的错误?
问题出在,这笔钱来的太快,太容易。传统的教育咨询行业,依赖着信息不对称,靠着复杂的渠道和难懂的规则维持运营。张雪峰,一股新生的力量,却彻底打破了这一切。他把那些通常藏在幕后不为人知的“内幕”,直接公之于众。他告诉家长们,哪些专业值得选择,哪些专业“就是个坑”。他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哪些学校性价比低。只要你敢说出真相,就会得罪不少人,尤其是那些靠着隐性规则赚钱的传统教育机构。
张雪峰的言辞越来越直接。曾经他说过“文科专业就是服务业”,还批评“学新闻就是在给孩子打晕”,这些话虽让家长觉得有些道理,但对于教育行业里的一些人来说,这无异于挑衅。一位新闻学教授怒不可遏,问道:“我们为啥这么辛苦几十年,培养了多少人才,你说这些专业没用?”张雪峰的确简化了问题,并且说话尖锐,容易伤人。但他站在就业的角度,这些话并非没有道理。只是,过于直白的表达方式,让他的价值观被误解,也使得许多与他意见不合的人感到不满。
张雪峰在教育咨询行业的巨大影响力,也让不少传统教育机构感到焦虑。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引导家长关注志愿填报的关键点,甚至直接影响了招生数据。原本固守自己“地盘”的机构和高校,突然间感到风雨飘摇。甚至一些大学的招生办也开始面临来自家长的质疑和压力。
随着网络平台的扩张,张雪峰似乎不再满足于单一领域的深耕。他的商业版图迅速扩展,从志愿填报到文旅、出版、直播带货等等,他几乎参与了所有的风口。影响力增大,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同样大。正如一句古话所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你站得太高,必然会遭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而张雪峰,这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最终也未能幸免。
他之所以“出事”,不能说冤枉,反而有些情理之中。随着他的名气日渐增加,他的高调行为难免引起争议,既得利益者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而这些传统行业的反击,似乎也在逐步积聚力量。张雪峰突然停播,或许是他试图缓解舆论压力,但停一停是否能彻底平息所有的风波,谁也无法预料。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张雪峰的走红反映了当下社会教育焦虑的严重性。家长们迫切希望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给孩子一个无忧的未来。在这种焦虑的推动下,谁能提供“标准答案”,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但谁能保证,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适用于每个孩子呢?教育并非一成不变,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兴趣、能力都不尽相同,盲目照搬一个模式显然不现实。
张雪峰带来的信息透明化,对某些人来说是打破了行业壁垒,然而,这种过于简单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却也带来了很多误导。把所有专业分成好坏、对错,过于简化问题,只会让更多家长和学生陷入迷茫。而张雪峰的言辞尖锐,无疑加剧了这种混乱。
停播也许能够暂时消除些许舆论风波,但张雪峰的影响力已经根深蒂固,他的品牌价值依旧存在。无论他如何调整自己的方向,回归理性是必须的。尤其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市场时,他应当审慎考虑自己的每一句话,避免误导更多的学生和家长。
流量的魅力令人向往,但流量背后隐藏的风险却不可忽视。在一个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每个人的言论都能迅速放大。而一旦你的影响力超过某个临界点,任何不小心的言辞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张雪峰的故事,也许能给所有身处舆论风口的公众人物提个醒:在追逐流量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当每一句话、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无数人的未来时,你的责任绝不仅仅是吸引眼球。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