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钦 发表于 2025-7-18 19:12:45

为何说印度永远不能超越中国?李光耀:印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说起印度和中国,很多人会觉得这俩国家有点像,都人口多、历史长、发展快。但要是深挖下去,你会发现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就曾直言不讳地说过,印度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想超越中国?门儿都没有。他这话听着刺耳,但仔细想想,还真有点道理。

一、中国统一,印度散装

中国从秦始皇那会儿开始,就搞了个大一统的格局。虽然后面朝代换了不少,但这个“天下归一”的思路一直没丢。哪怕是战乱分裂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想着统一。到了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把全国拧成了一股绳,中央一声令下,从上到下都能动起来。
印度呢?完全是另一回事。这地方历史上就没怎么统一过。早先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后来有莫卧儿帝国,但这些都是局部或者短暂的辉煌。大部分时间,印度是各路诸侯、土邦你打我、我抢你的状态。
到了英国殖民时期,人家用铁路把这些散装的部落、邦国连了起来,可独立后呢?这些地方还是各玩各的。1947年印巴分治,直接把国家劈成两半,克什米尔问题到现在都没搞定。这种散装的历史底子,直接影响了印度后来的发展。
中国这边,统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政策一出,全国上下齐步走,效率高得吓人。印度就不行了,一个政策下去,各邦各有各的想法,拖拖拉拉,执行力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李光耀就说过,印度的多样性听着好听,但实际上是散沙一盘,没法跟中国比。

二、种姓、宗教、民族,印度的三座大山

中国虽然也有地域差异,但总体上是个单一民族国家,汉族占了90%以上,语言、文化基本统一。政府搞个扶贫、教育政策,全国都能铺开。印度可没这么简单,它的社会像是被三座大山压着:种姓、宗教和民族。
先说种姓。1950年印度宪法就废除了种姓制度,可现实里这玩意儿根深蒂固。婆罗门、刹帝利这些高种姓的还在吃香,低种姓的照样被边缘化。农村里,低种姓干活,高种姓收钱,城里也好不到哪去。这种分化让社会资源分配极不公平,穷人翻身的机会少得可怜。
再说宗教。印度教占了80%左右,但伊斯兰教、锡克教、佛教、基督教啥都有。这些教派之间可不是和平共处,时不时就来点冲突。2019年那会儿,因为公民身份法案,宗教矛盾直接炸了锅,全国好多地方乱成一团。政府想干点啥,还得先掂量着别惹毛哪个教派。

印度有22种官方语言,上千种方言。你在新德里讲印地语,到了南方人家压根不搭理你。光语言就这么多,民族那就更别提了,旁遮普人、泰米尔人、孟加拉人,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的诉求。中央政府想协调?难上加难。
中国这边,虽然也有少数民族,但国家通过教育、基建、政策把大家捏合得挺紧。印度这三座大山,愣是把社会撕得稀碎,想全国一盘棋?做梦吧。李光耀就看透了这一点,他说印度32个邦就像32个小国,铁路连着,但心不齐。

三、经济对比:中国快车,印度慢牛

经济上,中印的差距更是一目了然。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经济就像坐了火箭。2023年,中国的GDP超过18万亿美元,人均GDP破1.2万美元。
基础设施更是牛得不行,高铁4万多公里,5G基站全球第一。深圳这种地方,40年前还是个小渔村,现在高楼大厦遍地,经济体量顶得上一个中等国家。
印度呢?经济增速这几年是不错,2023年GDP大概3.7万亿美元,增长率6%左右,挺亮眼。但跟中国比,底子太薄了。人均GDP才2600美元左右,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
基础设施更是老大难,铁路还是英国殖民那会儿留下的,孟买的火车站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电网三天两头断电。2014年莫迪上台后搞了个“印度制造”,想学中国吸引外资,可十年过去了,效果也就那样。

为啥差距这么大?中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说修高铁就修高铁,说搞特区就搞特区,执行力强得一批。印度这边,官僚体系拖后腿,腐败问题一大堆。
外资想进来,得先过审批那关,地方官员再卡你一下,磨磨蹭蹭好几年。班加罗尔的科技园看着挺热闹,但全国范围的工业化还是慢得像牛车。
科技上,中国有华为、阿里这些巨头,5G、AI、电动车样样领先。印度IT外包是强项,Infosys、Wipro名气不小,但研发投入低得可怜,GDP的0.7%都不到,中国是2.4%。这差距,短期内咋追?

四、李光耀的洞见:印度多样性是软肋,中国集中是大招

李光耀在《李光耀观天下》里把中印的对比说得透透的。他去过印度好几次,跟尼赫鲁、英迪拉·甘地这些大人物都聊过。
他发现,印度的精英忙着学西方,底层却还活在中世纪。民主听着好,但各邦各派吵来吵去,啥大事都干不成。中国就不一样,集中力量,一声令下全国动,效率高得吓人。
他有个经典说法:“印度不是一个国家,而是32个独立的国家,沿着英国铁路线排列。”这话糙但有理。印度的邦跟邦之间,经济、文化、语言差别太大,中央政府管得松散,地方势力又强。反观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一贯到底,执行起来不打折扣。
李光耀还提到,印度的多样性是把双刃剑。有活力是真,但分裂也是真。中国的单一性虽然有局限,但干大事的时候优势太明显。
1978年他跟邓公聊过,邓公后来还跑去新加坡取经,回来就搞改革开放。印度呢?领导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改革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他去世前几年还说过,印度要崛起,得先解决内部的散乱。这话放到2023年看,还是准得不行。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还在第五徘徊,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抹平的。

五、印度有潜力,但路还长

2023年,中国和印度的现状还是印证了李光耀的判断。中国经济虽然增速放缓,但体量在那儿摆着,科技、基建、制造业都是全球顶尖。
印度经济增长快,可基础太弱,贫困人口还有1.5亿,文盲率农村高达30%。社会问题上,宗教冲突、种姓歧视时不时冒头,治理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未来呢?印度有几张牌能打。人口年轻化是个优势,2030年劳动人口占比会比中国高。数字化也搞得不错,移动支付、电商这些领域追得挺猛。但要想真赶上中国,光靠这些不够。基础设施得补课,官僚体系得改,社会分裂得治,不然还是白搭。
中国这边也不是没挑战。人口老龄化、经济转型压力都不小。但底子厚,政府又能拧成一股绳,应付起来比印度从容得多。照这个趋势,印度想超中国,怕是几十年都够呛。

李光耀这话说得狠,但不是没道理。印度要超越中国,不光是经济数字的事儿,背后是社会结构、治理能力、历史底蕴的全面较量。
中国靠统一和效率吃遍天下,印度却被分裂和复杂拖住了脚。就现在看,印度想翻身,还得先把自个儿那堆乱麻理顺了再说。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何说印度永远不能超越中国?李光耀:印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