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跌破2.1!从“生生不息”到“生育暴跌”,印度经历了什么
多年来,印度在人口数量上的追赶战一直都是热议话题。2023年,它终于实现了“超车”中国的梦想,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可就是这个以“人多”为标签的国家,近年来却悄悄发生了一场变化,生育率直线下滑,甚至接近跌破2.1的人口替代警戒线。
要知道,这可是曾经平均每位女性生5到6个孩子的国度,现在突然生不起了、也不愿意生了,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人多”不再是印度的底牌,它的未来又会朝哪个方向转变?
而这场生育率的大反转背后,藏着整个南亚社会观念和现实的剧变,也揭开了我们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想生孩子了?
01
50年前,印度的女性生育率高达5.3,哪怕每家每户不是“七八个孩子”的标准配置,也很少低于四五个。
而根据2023年公布的数据,印度的平均生育率已经滑到了2.0以下,几乎跌到人口替代的底线。
一个长期以年轻人多而自居的国家,开始迎来出生率下降,这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
印度人不生了这个话题,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在多数中国人印象中,印度是一个人多地少、秩序混乱、穷人扎堆的地方,很多人甚至觉得他们孩子多,就是因为穷、不避孕、不识字。
但现实远比刻板印象更加复杂。
实际上,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启动得比中国还早,早在1952年就有尝试推行节育措施,上世纪70年代甚至出现过强制男性绝育的风波。
不过,那些硬性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的生育结构。
真正改变一切的,是时代。
随着城市化加速、教育普及、就业观念的转变,印度年轻人也渐渐走上了“算计生活”的路。
城市的房租、教育的成本、工作的竞争,还有两个人都要努力赚钱的现实,让结婚和生娃变成了一种负担。
别说生四五个,很多印度年轻夫妻连一个孩子都不敢轻易考虑。
02
过去在印度农村,孩子是一种劳动力,一个家庭种地要人、做活要人,儿女多就意味着手脚多。
那时候的人,连养老这个词都不需要细想,生一堆孩子自然就有依靠。
但在今天,走进城市的年轻人会发现,生活不再是家里有地,而是打工挣薪水,孩子多已经不再是家庭福利,而是多一个多花钱的人口。
而且,生育不再是女性的唯一命运。
如今,越来越多印度女性走进职场、追求自我的同时,还实现了财务独立。
所以,她们也就不再需要通过结婚生子来维持身份安全和人生保障。
有个广泛流传的数据值得一提,随着女性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印度女性生育率明显降低。
城市女性的生育意愿比农村低很多,学历越高的群体,越倾向于少生甚至不生。
你以为是印度放开了节育才导致人口减少,其实是社会在悄悄发生一场观念的崩塌。
生育率不光是数据,它背后是人们对生活的整体感受,当生活越难、希望越小、生存成本越高,生育的冲动就越低。
印度的年轻人也好,中国的年轻人也罢,本质上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
当自己都快活不下去的时候,哪里还有空间和勇气去迎接另一个生命?
03
如果说印度的生育率下降是社会进步的结果,那么这个进步终将带来一个难以回避的副作用,就是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不只是老人多那么简单,它是一整套复杂结构的失衡。
设想一个场景,如果社会中老年人多、年轻人少,意味着缴税的人减少、养老的人增加。
养老金系统压力增大,年轻人要负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印度此刻看起来仍然年轻,60%的人口是劳动年龄层,经济活力也正旺。
但这一切,只是延迟问题的发生,而不是问题本身不存在。
生育率持续下滑的国家都会步入同一个局面,劳动力短缺、财政压力加大、创新乏力。
届时,人口红利终将变成人口负担,而失衡的结果,就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焦虑与社会矛盾。
日本就是例子。
从三十年前的辉煌走到今天的停滞、压力和集体佛系,没有哪个国家能逃得掉生育断崖之后的后遗症。
等到今天的印度年轻人变老,孩子不再多,他们也会站在我们今天的位置上感慨一句:“那时候,应该多想一点。”
04
那么问题来了,全世界都在生育下滑,年轻人普遍不想生,这到底是堕落还是觉醒。
有人说年轻人太自私,吃不了苦,不愿承担家庭责任。
但如果你看过生活的重压,就会明白,选择少生或者不生,恰恰是理性的决定。
高房价、低收入、卷得离谱的职场、极度不确定的未来,再加上孩子出生后极高的养育成本,还有女性在生育中遭遇的身体伤害和职场歧视,别说生三四个,一个都难得下定决心。
不是他们不要孩子,是生活不给他们生的余地。
就像有人说的:“不是我们不想生,是生活太贵,梦想太远,精力太少。”
要解决生育率问题,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搞强制政策,而是要回到现实层面,解决年轻人的切肤之痛。
降低生活压力、改善育儿支持、给年轻人安全感,才是恢复生育的根本出路。
而对于国家发展来说,也该逐渐从靠人多转向靠人强。
不是非得生一堆孩子才能撑起未来,而是要用教育、技术和制度,撑起那个不再靠人口拼命的时代。
05
印度的生育率大跳水,其实不是反常,而是正常社会发展的结果。
当一个国家进入现代化快车道,生育不再是传统义务,而是深思熟虑的选择。
我们不能再用过去“多子多福”的思维来看待今天的人口问题。
是时候重新审视生育、家庭和生活的关系,把目光从数字转向人本,从政策转向人心。
生育率下滑,不是危机本身,而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全新考验。
只有创造一个值得年轻人留下、安家、育儿的社会,才是真正赢得未来的开始。
#头条深一度#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