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招生遇冷?张雪峰一句话捅破“名校滤镜”?
说实话,这次北大在湖北的招生“翻车”真不是意外。662分的征集线挂出来,一堆人不服从调剂,直接把北大推上热搜。有人说是张雪峰一句话“清北不一定好”的锅,可仔细想想,这哪是张雪峰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对教育认知的“觉醒”。“名校光环”碎了一地?
以前家长挤破头让孩子冲清北,哪怕学个冷门专业也觉得“镀金”。但今年的录取数据打了所有人脸:北大冷门小语种直接断档,高分生宁愿选双非学校的计算机也不碰985的文科。张雪峰那句“专业比学校重要100倍”火了,但真相是——家长和孩子终于看透了:某某毕业找不到工作,名校文凭就是废纸。
张雪峰到底说了啥?
别再说他“贩卖焦虑”了。他只是把普通人不敢说的实话捅破了:法学、新闻学、旅游管理这些专业,哪怕是北大清华,毕业也得靠“编制”续命。而普通家庭的孩子,谁敢赌这把?一个679分的考生放弃浙大去当乡村教师,不是傻,是算清了“性价比”——编制=一生安稳,这才是普通家庭的生存逻辑。
“唯清北论”该醒了!**
看看今年的录取趋势:铁饭碗专业疯抢,航海、监狱学却没人报;北大冷门专业遇冷,理工科分数照样爆表。这说明啥?学生不再被“名校光环”绑架,而是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张雪峰没打趴北大,他只是让家长明白:清北的冷门专业=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
教育公平的“真香定律”
有人说张雪峰功利,但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就是靠“实用主义”突围的?张桂梅创办女高让大山女孩逆袭,张雪峰用“专业优先论”打破信息差,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寒门学子看清现实,用理性选择改变命运。
写在最后
北大不是不行了,而是时代变了。当就业压力成为全民焦虑,**“能吃上饭的专业”才是硬道理**。明年填志愿时,你会为了清北的冷门专业,放弃双非的热门专业吗?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