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历史档案馆 发表于 2025-7-21 10:51:37

被坑死过多次,中国千万别上当了,印度绝对是个超级天坑!



文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hr>说实话,中国企业在印度吃的亏,真不是一星半点。每次都是高喊“合作共赢”开场,最后却收场在资产冻结、技术被夺、项目烂尾上。
现在,印度又开始搞事了。7月中旬,他们抛出所谓“放宽中资审批”的建议,好像是给中国资本开了门,可谁都知道,这门后面不是机会,是刀子。
这不是第一次了,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这国家,表面笑脸迎人,背后满手算盘,再信它一次,就是再坑一次自己。
嘴上说合作,背后全是套路

印度这个国家,真不是一回两回耍手段了。嘴上说得再好听,什么“互利共赢”“开放市场”“吸引投资”,可真要把钱和技术送过去,它立马换张脸。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2020年开始修订的外资政策,只要是来自中国等“邻国”的投资,一律要审批,结果呢?382份申请,只有80份通过,审批率连四分之一都不到。
小米就是被打得最狠的那一个。2023年,小米在印度的555亿卢比资产被法院直接冻结,理由是“违反外汇管理法”,但其实就是正常的品牌使用费和供应链结算。
印度这么干的目的很直白,不就是想把你逼走,然后把产业链和渠道全吞了?
OPPO的遭遇也差不多,被指控逃税439亿卢比,交了实际约4亿人民币之后,案子却一直拖着不结,就像个钩子,想什么时候收割就什么时候收割。

说得难听点,这不是在搞营商环境,是在搞国有化式打劫。
而这种手段,并不只对中企使用。比亚迪就差点上了当。2023年,印度提出要采购比亚迪的电动巴士,开口就说“10%定金+货到付款”,听起来人畜无害,但比亚迪一听就警觉,要求必须全款预付,还只能用人民币结算。
结果印度居然真的接受了,全款付款,人民币结算,为什么?因为它知道,比亚迪不是第一天来印度了,不好骗了。
而类似的“赖账”行为,印度对别的国家也干过。俄罗斯卖石油给印度,结果换来的几百亿卢比被困在账户里,拿不出去,没法兑换外汇。

你说这种国家还能信吗?连最基本的信用都没有,谈什么开放投资?
吸完血就踢开,技术全打包带走

这几年,印度对外资企业的“玩法”已经越来越成熟:先设个合资企业的壳子,吸引你进来,再通过政策限制你持股比例,逼你交出核心技术。
最后等你开始不适应市场环境时,再来一波高压监管,搞罚款、冻结资产、合规调查,把你逼得自动退出。而你留下的,就是产线、技术、渠道,全都归了印度本地企业。
保变电器就是这样被收割的。投资了六年,做的是特高压变压器项目,结果连年亏损,最后只能以1.37亿元的低价把90%的股权卖给印度本地合作方。

而你以为人家会停产?不,产线继续,只是把商标一换,技术一用,直接变成“印度制造”了。
这不是个例,这是印度的长期战略。莫迪政府早就把这个套路写进了政策框架里。他们的逻辑很清楚:先吸引外资进来做代工,做技术服务,然后通过法规、审批、税务等手段,把控制权慢慢收回来。
最后实现“本土化替代”。这套方法用在电动车、特高压、稀土、半导体等高附加值产业尤其频繁。
现在更狠了。2025年5月,印度官方发出明确信号:中企在电子合资企业中持股不得超过10%,并且必须强制技术转让。

说白了,印度根本不是真的想搞双赢,而是想靠外资搭桥,最后自己过河拆桥。
电力部长都不掩饰了,直接说:“外资教会我们技术之后,就该轮到印度制造登场了。”你听听,这不是明着说“用完就扔”吗?
过去十年,印度的目标就一个:能从中国企业身上薅到多少,就薅多少。
哪怕是边境局势再紧张,哪怕是政治上对立,他们依然会用“市场”“合作”“发展”这些词,把你哄进去,然后在你最依赖的时候,把你一刀切出去。

真要合作,先看看他们值不值得信

印度不是没机会建立信任,但它从来没把这当回事。
2020年边境冲突之后,第一时间封禁了中国的300多款App,连带着一整批中资企业被踢出基础设施项目。
这还不算完,在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的多边场合,印度多次阻挠联合声明发布,甚至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摇摆不定,既不愿和中俄站队,也不敢彻底倒向美西方,结果就是四面不讨好,却一直在试图“左右逢源”。
最讽刺的还是它的政策反复。今天说欢迎投资,明天就变成审批从严;一边声称要打造“世界工厂”,一边又设限设卡,禁止中资参与高技术产业。

说是要替代中国制造,但自家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5.4%一路跌到了现在的14.3%,青年失业率更是飙到40%,这都快成社会危机了。
所以现在,他们才急了。
2025年7月中旬,印度国家转型研究院突然说,考虑放宽中企投资审批,允许持股不超过24%的项目免审批。
听起来像是在服软,但别忘了,这只是建议,不是政策;而且要多部门讨论,“数月后才可能决策”。

这一套,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以前也说过“欢迎中资”,结果呢?接着就是冻结资产、罚款、赶人。
说到底,这次“放宽”也不过是印度制造业快撑不住了,想再吸一口中国的“奶”,但奶完了之后还是会把你一脚踢开。
更别忘了,从2014年到现在,已经有超过2800家外企撤出了印度市场,占到总数的六分之一。

富士康半导体项目黄了,迪士尼也在考虑退出。不是外国企业不想投资,是印度的政策根本不配被信任。
中企在印度的教训已经够多了,涉及金额过百亿美元,技术转移不可逆,市场份额一去不回头。
如果现在还要幻想“新一轮合作”,那不是找机会,是等着被收割。
参考资料:
印度政府顶级智库提议,放宽额外审查中企投资的规定——2025-07-18 21:06·京报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坑死过多次,中国千万别上当了,印度绝对是个超级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