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杂志 发表于 2025-7-22 06:33:47

解码茅台20年管理进化史

谭长春


文/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首席专家 谭长春


在赤水河畔的茅台酒窖里,时光雕琢着酱香的醇厚;在商业浪潮的跌宕中,茅台演绎着管理的智慧。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蹒跚学步的“坐商”,到2025年数字化浪潮中引领行业的“全球标杆”,茅台用20年完成了国有企业的现代治理蜕变。茅台的管理变迁,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高端消费品在全球化竞争中不断前行与攀升的缩影。


从坐商到行商(1998―2003年)


199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亚洲金融危机肆虐,山西假酒案引发行业信任崩塌,茅台销量暴跌至年计划的三分之一左右。


当国营糖酒公司的包销政策不再延续,茅台时任董事长拍案而起:“不能再等政策饭!”于是,18人组成的茅台营销“敢死队”背着酒样奔赴全国,在广州街头敲开第一家经销商的大门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一步迈出了中国白酒市场化的关键转折。


茅台另一位董事长接棒后,以专卖店体系为支点,撬动渠道变革。


2001年,170家统一VI设计的茅台专卖店落子全国地级市,醒目的招牌第一次在城市的霓虹灯中亮起。这些“品牌堡垒”不仅卖出了酒,更卖出了“国酒”(2019年6月29日停止“国酒”宣传)的高端形象——当年政务消费占比虽达40%,但专卖店体系已悄然埋下市场化的种子。正如茅台某经销商回忆说:“过去是求着糖酒公司卖酒,现在是站在柜台前给顾客讲工艺。”


政商绑定(2004―2010年)


当中国经济驶入年均增长10%的快车道,茅台敏锐地捕捉到政商消费的黄金窗口。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茅台打出“定制酒+分级经销”组合拳,“总经销+区域商”的金字塔市场体系让渠道利润分配井然有序。数据显示,2008年茅台政务团购占比达到60%,年均25%的营收增速背后是一张覆盖全国的政商关系叠加的商业与消费网。


在需求金字塔营销策略驱动下,2010年53度飞天茅台的终端零售价突破1500元/瓶,经销商凭借政商资源赚取丰厚差价。茅台时任营销负责人坦言:“那时候经销商只要能拿到销售配额,不愁卖不掉。”


然而,过度依赖政务消费的隐患也在行业繁荣中悄然埋下。


渠道反制(2011―2014年)


2012年,当茅台终端零售价飙升至2300元时,茅台高层发现销售渠道已失控:经销商囤积居奇,“黄牛”炒作愈演愈烈,经销商的高额利润刺痛着品牌根基。“必须建立自己的渠道!”


茅台开始构建直营店体系,由公司直接经营管理的直营店遍布全国各地。


茅台这场渠道变革的核心是市场终端价格掌控权的再平衡:直营店以1499元/瓶的终端零售标价,销量占比不断提升。某经销商回忆:“当时厂家要求按月配额出货,囤货的经销商吃了大亏。”


但阵痛过后,茅台第一次拥有了直接触达消费者的主动权,为后续数字化转型埋下伏笔。


系列酒突围(2015―2017年)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李保芳掌舵茅台后,改革直指核心痛点,即飞天茅台贡献超90%营收的脆弱的产品结构。


2015年,茅台开启系列酒战略,2014年12月成立专事茅台系列酒销售的贵州茅台酱香酒营销有限公司,茅台王子酒、迎宾酒作为腰部产品被推向前台。2017年,茅台系列酒营收达6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型酒企。


系列酒战略重构了茅台品牌矩阵:既不冲击飞天茅台的高端定位,又覆盖了300~800元/瓶价格带,经销商从“只卖飞天”到“组合销售”,使茅台市场风险得以分散。正如某酒业分析师指出:“当政务消费退潮时,系列酒成为茅台的安全垫。”


数字化转型(2018―2020年)


传统经销商体系的积弊在新冠疫情期间集中爆发,“黄牛”炒作导致终端价格波动如过山车,消费者买酒难,辨酒更难。为此,茅台2022年3月上线“i茅台”APP,开启数字化转型,“i茅台“上线首日注册量破百万,日活用户峰值达491万,当年直营销售额突破200亿元。


茅台线上平台让“黄牛”无所遁形,茅台酒溯源系统使假酒投诉率直线下降,数据中台打通“厂―商―消费者”链路:经销商从价格操纵者转变为服务执行者,重构了渠道掌控权格局,某经销商感叹:“现在每天要看APP数据报表,比卖酒还累。”


文化出海(2021―2024年)


当国内市场趋近饱和、酱香酒市场库存积压,茅台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2024年,茅台109家海外经销商覆盖67个国家和地区,但最初的海外市场拓展探索充满坎坷:在欧美地区,酱香型白酒的接受度不足5%,传统出口模式屡屡碰壁。痛定思痛后,茅台开启文化输出+本土化改造的双引擎战略。


在中国香港,“茅台品鉴晚宴”搭配米其林粤菜,让年轻消费者领略“酱香配烧鹅”的奇妙;在巴黎,茅台文化体验馆用VR技术还原“12987”酿造工艺,年销售额突破2亿欧元。


目前,尽管茅台海外营收占比仍不足5%,但“中国白酒文化大使”的定位已初见成效,为茅台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埋下长线。


治理革新(2015―2025年)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茅台建立权责清晰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茅台最显著的变化是决策机制改革:由过去的“一支笔”审批转变为“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据称茅台董事会2023年否决了经理层多项重大投资提案。


薪酬体系改革更具突破性:茅台对核心管理团队实施“业绩+KPI”考核,高管年薪与相应指标挂钩浮动。据茅台内部人士透露:“现在公司开会不谈情怀,只看数据。”


刮骨疗毒(2018―2024年)


“清理门户,刻不容缓!”李保芳执掌茅台后,607家违规经销商被清退,数千吨茅台酒销售配额收回转直营。最具震撼力的是“合同量累进调减”制度:经销商若年度销量未达80%,次年配额按一定比例削减。这一制度终结了茅台酒经销商的“躺赚”时代。


反腐风暴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厂商关系:过去靠“批条”拿茅台酒的特权经销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讲合规、重服务”的新型合作伙伴,茅台市场渠道生态焕然一新。


价格哲学(2008―2025年)


茅台酒的价格管控史,可以说是中国高端消费品领域最具研究价值的样本。


2008年,茅台酒出厂价首次超越五粮液,开启“奢侈品化”;2020年“拆箱令“强制整箱酒开箱销售,试图遏制经销商囤货,但引发市场混乱;2024年取消拆箱令,转向“直销+经销商动态平衡”,市场终端价基本稳定在2400~2600元/瓶区间。


价格管控折射出茅台管理智慧的进化:从追求短期溢价到维护长期生态,从行政干预到市场调节。2025年,茅台直营销量占比近半,形成市场价格稳定器,既保障经销商合理利润,又避免价格崩盘风险。


产能密码(2012―2025年)


在茅台镇核心产区,茅台5.63万吨基酒产能的背后是“万吨工程”的谨慎扩张。位于茅台镇彩虹桥头的茅台酒厂新车间建设已历时五年,短期内不会投产。茅台每年仅千吨级的产能释放,看似保守,实则暗藏玄机:5年贮存期形成天然竞争壁垒,近两年主动减少市场投放量也释放茅台酒稳价信号,让稀缺性成为品牌溢价的底层逻辑。


微生物资源库建设更见匠心。190余种核心功能菌群被精准监测,“12987”工艺实现标准化控制,正如茅台一位工程师所言:“我们不是在扩产,而是在守护时间的味道。”


场景重构(2020―2025年)


当80后成为消费主力,茅台突然发现可能面临“老龄化危机”:Z世代白酒消费量较2015年下降近半。于是,破圈之战从跨界开始了,2022年茅台冰激凌首日销售542万杯,长沙门店排队超3小时;2023年酱香拿铁刷屏朋友圈,单品销售额破3亿元。


尽管目前年轻客群营收贡献占比仅2.17%,但这些探索实验重塑了消费者对茅台品牌的认知。2025年以来,在董事长张德芹的主导下,茅台“客群+场景+服务”战略升级,新产品开发瞄准各种消费与合作场景,“酒旅融合”套餐吸引体验消费。某90后经销商感慨:“现在要给客户讲'白酒+生活方式',这是父辈卖酒时想不到的。”


2025年6月6日,茅台一下子推出五款新产品,开启“走进世界,对话文明”的文化营销活动,彰显其文化营销的新探索以及消费场景重构的决心。


ESG觉醒(2021―2025年)


在赤水河上游,茅台投资8亿元的生态修复项目让河岸植被覆盖率提升15%;在仁怀产区,有机高粱基地实现100%绿色种植。


茅台现任董事长张德芹推动的ESG转型,不仅是应对欧盟碳关税的被动选择,更是国企担当的主动进化。据近期数据显示,茅台碳排放强度下降12%,绿色消费占比达9%,入选MSCI ESG评级企业。茅台“重阳祭酒”等文化仪式将社会责任与品牌叙事深度融合。当经销商参与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厂商关系从“利益共同体”升华为“责任共同体”,这正是新时代企业公民的应有之义。


穿越周期的管理哲学


从1998年终结统购统销,到近年来的深化国企改革,宏观政策是茅台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党政机关禁酒令倒逼市场化转型,反腐风暴催生合规体系,这些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革新动力,造就了茅台“政策敏感型”管理基因。


当高净值人群从“喝面子”转向“喝故事”,茅台的管理重心从渠道控制转向价值创造。文化IP产品不断贡献营收,酒旅项目年接待数百万人次,证明茅台酒的情感价值正在超越功能价值。


面对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等国际烈酒巨头,茅台必须从“中国白酒”走向“世界蒸馏酒”。海外经销商的文化输出尝试尽管艰难,却是参与全球标准制定的必经之路。


茅台仍面临多重挑战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茅台用20年完成从计划依赖者到市场引领者的蜕变。但前路仍有多重挑战。


首先是年轻化命题,如何让Z世代从“打卡尝鲜”变为“长期消费”?

其次是国际化深水区,如何突破酱香型口感壁垒,在国际烈酒市场取得更多份额? 当然还有白酒业始终绕不开的健康化转型,在低度酒接受度不足5%的现实下,如何平衡传统工艺与健康需求?


这些挑战的答案,将决定茅台能否从“中国标杆”走向“全球标杆”。


相信这家穿越了行业不同发展周期的酒企,早已在管理变迁中练就了生存法则。当赤水河畔的酒香再次飘向远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瓶酒的进化,更是中国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的成长缩影。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码茅台20年管理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