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临头的醒悟?印度被西方逼到绝路,莫迪:中俄印必须联手了
印度这次亲身体验了什么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宣布,若俄罗斯未能在50天内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实施“二级制裁”——任何与俄罗斯贸易的国家都将面临惩罚性关税。次日,吕特直接点名中国、印度和巴西,警告三国“必须施压普京”,否则将承受“严重经济冲击”。这一表态迅速激怒了新德里。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罕见强硬回击:“保障印度人民的能源需求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对任何双重标准保持警惕!”
印度的愤怒并非空穴来风。尽管西方对俄制裁已持续三年,但欧盟2024年仍从俄罗斯进口了价值219亿欧元的化石燃料,甚至超过其对乌克兰的187亿欧元援助总额。更讽刺的是,北约成员国土耳其长期位居俄罗斯石油产品的最大买家之列。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让曾受益于美国“双标”的印度尝到了反噬之苦:俄乌冲突初期,拜登政府默许印度低价购入俄油并高价转售欧洲,使其赚得盆满钵满;而同样购买俄油的中国却被斥为“支持俄罗斯”。如今角色反转,莫迪政府终于体会到战略依附的代价。
面对制裁威胁,印度迅速展露现实主义的底色。贾伊斯瓦尔在记者会上首次松口,暗示将重启中俄印三边合作机制:“三国正商定具体会议安排……这是一个讨论共同议题的平台。”俄罗斯石油占印度进口总量的35%,若二级制裁落地,印度能源安全将遭重创。而中俄印机制恰好能提供对冲风险的框架——三国占全球稀土储量的70%、锂资源的65%,且经济高度互补:俄罗斯的能源、中国的制造业、印度的市场构成天然协作链条。
俄罗斯对此的迫切性更为凸显。普京政府已将重启机制视为打破西方围堵的核心战略,俄副外长鲁登科多次公开敦促中印响应,甚至将议题“直接列入谈判日程”。中国则持审慎务实态度。这种差异折射出三国诉求:俄寻求战略突围,中国侧重关系修复,印度则要危机避险。
印度的转向暴露其长期外交困境。莫迪政府一面在美俄间左右逢源——2024年7月高调访俄签署千亿美元贸易路线图,承诺2030年前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1000亿美元;另一面又参与美国主导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试图制衡中国。但这种精算遭致双向压力:美国驻印大使埃里克·加塞蒂曾直言:“冲突时期没有战略自主可言”,而俄罗斯则对印度在军购合作中的反复横跳日渐不耐烦。
7月,印度外长苏杰生访华时明确表态:“印中是发展伙伴而非对手”,双方同意“避免让分歧升级为争端”。边境巡逻协议的达成与高层互访的恢复,为三边机制扫除了最大障碍。有印度学者点破实质:过去对华强硬“多是演给美国看的”,真正的战略自主需基于自身利益而非依附他国。
若三边机制在天津上合峰会正式重启,地缘政治格局将迎来变局。中印作为俄油最大买家,可借机制协调采购策略,削弱美元制裁效力。俄印已着手推进本币结算,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则提供备选方案;三国作为“全球南方”代表,在粮食安全、气候融资等议题上的协同将动摇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印度若实质性靠拢中俄,美国拉印制华的战略将出现结构性裂痕。特朗普近期突然软化对华语调,称要以“非常友好的方式”竞争,侧面印证了美方的焦虑。
莫迪政府的“顿悟”终究是危机倒逼的产物。当北约的制裁大棒砸碎印度“左右逢源”的幻梦,新德里才看清一个真相:在大国博弈的惊涛中,真正的战略自主绝非投机取巧,而是以自主能力、平等合作为基础方能稳固。中俄印大三角的重启,或将成为印度重塑外交哲学的起点——若其能超越骑墙思维的惯性,这片占全球40%人口、20%经济总量的欧亚大陆,将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