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前夜,3国“体面认输”,中方发出警告,10个字说明一切
中美谈判前夜,气氛紧张,就在这个节骨眼上,3个国家突然“体面认输”,一夜之间纷纷与美国签署贸易协议。当地时间7月23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亲口确认,中美第三轮贸易谈判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毫无疑问,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面,而是关系着未来全球经济走向的大事件,两国在日内瓦、伦敦已经谈了两轮,这一轮时间节点更是卡在“90天关税休战”期之前,重量级可见一斑。然而,就在谈判前的24小时内,白宫连发三则重磅消息兴奋地宣布:菲律宾、日本、印尼,3个中国的近邻已经相继和美国签了贸易协议。具体来看,菲律宾方面,总统马科斯亲赴白宫,换来的是美国对菲律宾商品征收19%关税,反过来美国商品进入菲律宾却是零关税。此外菲律宾还得开放市场,大概率还包括数据流、农产品、军火等领域。
印尼的协议更狠,美方对印尼商品征19%的关税,印尼对美商品全免。除此之外,还要额外购买50架波音飞机、150亿美元能源、45亿美元农产品。就这,还要接受美国汽车标准、取消关键矿产出口限制。
日本的妥协最让人意外,要知道,日本原本是顶着压力死扛的那一个,尤其是石破茂对特朗普政府的态度颇为强硬。但眼下,日本不但同意对美商品征收15%关税,还要向美投资5500亿美元。石破茂在直播里还特意解释说,这并不会牺牲日本农业——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笔账不轻。究其原因,石破茂最后选择低头可能也是国内政治形势所迫,如今执政联盟在参议院失利、舆论的声浪太强、自己甚至已被迫辞职,所以日方只能认输换喘息。
回看这3个国家的“体面认输”,说白了,还是特朗普用高压手段逼出来的,他用“先开枪再谈判”的套路,让这些国家不得不低头认账。就在美国四处拉人签协议的当口,中国也没闲着,外交部、商务部近期正密集释放信号。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方的立场始终如一——希望美方切实落实中美元首共识,通过对话增进共识、减少误解。话里话外正是在提醒美方,别搞“边谈边压”的套路。与此同时,商务部直接撂话:“坚决反对任何一方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达成交易。”这句话点得很清楚,就是针对那些想靠出卖中国换取美方减税的国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方绝不接受,将坚决予以反制。”简单来说就是10个字:若谁联美抗中,必遭反制。
这不是第一次中方表态了,从特朗普开启“全球加税”以来,中方就一直在强调一个原则——合作要在公平的基础上,不能损人利己。如今,随着菲律宾、印尼、日本先后与美国达成协议,而这些协议中不乏“排华”条款,中方当然要亮明态度:别以为我们看不出来,也别指望我们不反击。
而这一轮表态,不仅是说给美国听的,更是对那些蠢蠢欲动的第三国的警告:不要觉得抱上美国大腿就万事大吉,牺牲中国的利益只会招致反制。而且,中方手里也不是没牌,比如在稀土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供应国;在锂、钴等新能源关键原材料方面,中国的加工能力全球领先。这些都是美国最怕的部分,如果谈判破裂,中方完全可以在关键产业链上精准出手,让美国“断流”。
事实上,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最近就给特朗普泼了冷水:因为其强硬贸易政策,美国未来10年赤字将暴增超24万亿人民币,这还没算上因为中国抛售美债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也就是说,中方不是在虚张声势,而是真的有能力反制,谁跟着美国搞小圈子遏华,就要做好承受代价的准备。
总之一句话,签协议,可以,毕竟各国有各国的处事方式,我们也不干涉,但前提是不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前提。如果真的构成对中国发展的实质性打压,那就别怪中国翻脸。可以预见,从越南的40%关税,到印尼、日本、菲律宾的“跪式协议”,再到特朗普在谈判桌上的“先打后谈”战略,这场博弈还远未结束。而中国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外交表态、经济手段、产业优势,都摆上了桌面。不搞花活,不讲虚话,就一句话:不怕竞争,但不接受无理围堵。
说到底,这场贸易战不是普通的商业博弈,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秩序的较量。美国试图通过贸易协议构建一个“去中国”的新系统,这一背景下,那10个字——“若谁联美抗中,必遭反制”,就是中国最直接、最清晰的宣告。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