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已经谈妥,3天后瑞典见面,特朗普迫不及待,访华进入倒计时
中美已经谈妥,商务部23日正式发布消息:中方高层将于7月27日至30日前往瑞典,与美国举行新一轮经贸会谈。这场会谈可以说是中美6月初在伦敦磋商后的延续,当时双方敲定了所谓“伦敦框架”,接下来该框架就要进入实操阶段,这也意味着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谈判,已经从试探阶段正式进入执行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是美方先急匆匆地放了口风,其在21日就抢在中方前头公布了谈判消息,还明确表示,谈判时间定在“下周一或周二”,还透露地点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可见美方急于在“90天关税休战期限”之前达成具体协议的迫切心情。
分析来看,这个时间点还有一个深意,在7月9日,特朗普曾对多个国家放话,并将部分关税暂缓期延长至8月1日,而中美谈判恰恰安排在7月28日、29日,刚好卡在这条“最后通牒”的前边,显然是为了在大限之前搞出点好消息,避免市场波动。换句话说,特朗普团队想用中美谈判成果,来对冲8月1日前后的不确定性。
除了经贸层面,外交领域特朗普如今也是迫不及待——迫不及待想来中国。7月22日,他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白宫会晤。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直接回应:不介意马科斯和中国搞好关系,美国现在和中国的关系也非常好,自己也在计划访问中国,甚至还说“应该不会太久”。从他接受采访时的表态来看,特朗普一边把中美关系往“稳定发展”这条线上推,一边给自己铺设出访的舆论氛围。哪怕现在还没官宣日程,也已经给出了明确信号:访华,是“倒计时”状态。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的核心矛盾已经得到解决。就像这次,虽然中美谈判在即、特朗普在铺垫访华氛围,但是,美国还是没能放下施压的老招数,美财长贝森特近日大谈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石油这件事,他还说会将“不许中国购买这两国石油”列入接下来的谈判话题。
这背后逻辑并不复杂,一方面,美国想借机压缩俄罗斯经济命脉,通过削弱其石油出口打击其财政能力;另一方面,美国自己也有能源出口压力。过去两年页岩油产量上升,找买家成了当务之急,于是中国就成了美方心中的“潜在大客户”。说到底,美方还是在试图把经贸磋商当成地缘政治工具,逼中国在俄乌、伊朗问题上站队。
但问题来了,中国凭什么要放弃从俄罗斯和伊朗那里买便宜油,转头去买价格更高的美国产品?更别说,如果为了“多买美国油”,还要承担美国对俄伊施压的政治代价,那这买卖划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再说,即使中国愿意买,也得讲个“等价交换”。你要我多进口你的油,我也得在别处得到实惠,比如降低其他领域关税,或者在金融、技术等层面松绑。否则,纯靠喊话,是拉不动中国的。但现在美方还在用威胁口吻逼中国让步,比如搞“二级关税”,比如喊话欧盟一起来搞联动制裁,结果只能是让气氛变得更紧张。
对此,中方表态也很明确,用商务部的话来说,这次是“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就关税、供应链、能源等一系列双边关切问题进行“机制化”对话。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更直接:中方立场一贯明确,双方应落实元首共识,通过对话加强合作,减少误解。言下之意很清楚——该谈的就谈,不该谈的别往里搅。
从中也可以看出,中方在这次谈判里也确实有自己的期待。比如希望美方停止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打压,取消对中国光伏、电动车、储能产品的高额关税;再比如,希望美方兑现承诺,取消芯片限制,放宽高科技产品出口等。但可以预见,中美之间不可能一谈就好,更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这场博弈必将是长期性的。不过,哪怕短期内没有全面解决方案,只要能维持谈判机制的连续性,就已经是好消息。
至于特朗普的访华行程,其眼下正在营造一个“关系改善”的形象,也是在为中期选举争取外交成果。毕竟,在美国选举周期里,谁能搞定中美关系,谁就更有底气说“我能稳住大局”。而中国这边对待特朗普访华也不排斥,但显然更看重“谈得拢”的实质内容,而不是谁飞过来合个影、发个通稿。
所以,接下来这几天,中美瑞典会谈将成为重头戏,如果谈得不错,特朗普8月宣布访华也不是没可能,甚至还可能“顺道”安排与普京见一面;但如果谈得不好,比如美方继续强压中国放弃俄油,又不给足实质让利,那中方完全有可能把节奏慢下来,等到9月普京访华后再说。总之,谈判已经在路上,时间点已经敲定,气氛虽然复杂,但机会确实存在,现在就看特朗普究竟要做何考量了。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