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老卢 发表于 2025-7-25 14:19:23

印度被逼到墙角,莫迪要投入东方怀抱?主动送来一张“投名状”

钢铁关税的火星,点燃了美印贸易战的引线。
当美国对印度汽车及零部件挥动关税大棒,新德里没有沉默。7月4日,印度一纸通报递交世贸组织,宣布将暂停对美关税减让,并手握报复性关税的启动按钮。
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谈判桌上,戈亚尔部长的声音斩钉截铁:“协议必须符合印度利益,而非屈从最后期限。”农业与乳制品关税犹如两座大山,横亘在美印之间,华盛顿要求印度削减,新德里寸步不让——这场角力已把印度逼到墙角。
美国的“对等关税”大棒砸向了印度最敏感的神经。
印度经济结构对进口的深度依赖,使其对关税变动极为脆弱。报复性关税看似反击利器,实则双刃剑,极易反噬自身,推高国内物价。当普通民众的餐桌成本与工业生产的供应链同时承压,莫迪政府的每一个决策都如履薄冰。然而,退让意味着核心农业利益受损,印度奶农和数百万农业人口的生计,是任何政府都无法轻掷的筹码。

莫迪(资料图)
这场贸易僵局,本质上是对印度经济韧性与政治意志的极限施压。
就在美印贸易谈判深陷泥潭之际,一纸来自新德里的通告悄然落地。
7月23日,印度驻华大使馆正式宣布:自7月24日起,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标志着自2020年以来的冰封期结束,五年时光流转,中印民间交流的大门被重新推开。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签证申请中心严阵以待,静候中国游客的申请。
这个时间点绝非巧合。当与西方的经济博弈进入白热化,转向东方寻求平衡成为莫迪政府的一步战略棋局。
这张迟来的签证,是莫迪政府主动递向东方的一张特殊“投名状”。它轻盈如纸,承载的却是沉重的地缘政治考量。

莫迪(资料图)
恢复中国游客入境,首先是一剂刺激印度旅游业的强心针。疫情阴霾和长期签证限制令印度损失了大量中国游客带来的消费动能。更深层看,此举释放出亟需改善对华关系、拓宽国际空间的信号。当美印贸易谈判陷入僵局,印度需要更多元化的经济伙伴和外交缓冲带。向中国伸出橄榄枝,既是对冲西方压力的务实选择,也暗示其不愿完全将国运系于单一强权。开放签证犹如一块探路石,测试着双边关系回暖的可能水温。
印度并非孤军奋战。美国的“对等关税”风暴正席卷多国谈判桌。
在首尔,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长吕翰九飞抵美国时神色凝重。韩国政府划下清晰红线:绝不拿牛肉和大米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做交易筹码。尽管韩国已是美国牛肉的最大买家(2024年进口额高达22.2亿美元),且分配给美国的大米进口配额占比已达32%,关乎粮食安全和民生底线的领域,没有妥协余地。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同样发出强音,在涉及马来人与土著优惠待遇的政策上,寸土不让。即便美方提出延长电动汽车税收减免等诱惑,马来西亚也断然拒绝。小国在霸权面前坚守核心利益的决心,为印度的强硬立场提供了国际回响。
贸易裂痕正悄然转化为更深的地缘政治鸿沟。

莫迪(资料图)
美国挥舞关税武器,意图重塑全球贸易秩序、巩固经济霸权。然而,强压之下,印度、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纷纷筑起“红线”壁垒。这些“红线”如同各自国家利益的护城河——印度的农业、韩国的食品安全、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均是主权核心不容交易的部分。美国的极限施压非但未能令盟友屈从,反而催化了战略自主意识的觉醒。
当传统盟友开始为关键利益据理力争,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
莫迪的签证新政,如同在动荡的地缘棋盘上落下一子。
它未必意味着印度将彻底倒向东方,却清晰折射出全球力量重组的多极现实。被迫“选边站”的焦虑正被一种更灵活务实的“多向结盟”智慧所取代。印度恢复对华旅游签证,韩国坚守农产品底线,马来西亚护卫本土政策,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是一条共同的逻辑链:国家利益高于霸权指令。
当新兴力量敢于在谈判桌上划出红线,当经济博弈成为重划势力范围的无声战场,一个更加多极、更注重实力平衡而非单边支配的世界图景,正在贸易硝烟中徐徐展开。
这张签证,是莫迪递给东方的橄榄枝,也是投向旧秩序的一封战书。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被逼到墙角,莫迪要投入东方怀抱?主动送来一张“投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