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我也行?印度要采购42架苏-57,到2040年装备140架五代机?
【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在纠结了一阵子之后,印度空军似乎终于要下定决心了。近日,有印度媒体爆料称,印度政府已经准备采购42架苏-57和50架苏-35,双方即将签订正式协议。
▲采购苏-57确实是印度现阶段最好的选择
怎么说呢,虽然之前都说印度在苏-57和F-35之间犹豫不定,但实际上印度更倾向于前者。一方面,俄罗斯为了争取印度订单,给出的条件诚意十足——提供包含最新发动机、源代码在内的整套核心技术,直接在苏-30MKI生产线上改造,以保证印度尽快具备组装苏-57的能力,这是中国都未享受过的优渥待遇。另一方面,F-35虽然理论性能更出色,不过印度空军经过仔细评估后认为,F-35的强大,是建立在美军预警机、数据链和电子战系统全力支援的基础上,而印度短期内在物质上不可能掌握这些设备,政治上也无法获得美国这种程度的支持。
▲F-35本身并没有那么强
因此,对印度而言,F-35所谓先进的性能其实浮于表面,而苏-57虽然技术状态较差,但艰难的局势恰恰是印度“抄底”的良机。对于一直想发展国产航空工业,生产世界一流战斗机的印度而言,这种能接触俄罗斯航空工业真正家底的机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事实上,前两天印度国防研究网,刚刚提出了2040年发展规划,准备花费15年时间装备140架五代机(60架苏-57和80架印度国产AMCA),并接收多达400架四代半“光辉”,苏-30MKI的规模维持不变,而“阵风”规模要扩大到70架。
▲苏-30MKI的升级改造也耽搁很多年了
换句话说,在印度航空工业眼里,维持多年的“印度制造”策略,已经到丰收的季节——“光辉”生产体系基本完备,就等升级雷达、航电和发动机的四代半版本获得空军认可,就可以大规模量产,填补米格-21、“美洲虎”退役留下的空缺,实现印度议会要求的45个作战中队装备目标。继续采购“阵风”看起来有点奇怪,但在达索迫于压力,同意在印度设立生产线的情况下,印度是希望吸收法国先进设计制造经验。
▲“阵风”虽然败给歼-10CE,但生产体系对印度依然有参考价值
换句话说,印度现在的思路是,先通过进口苏-57和“阵风”掌握现实战斗力,并积累相应经验,以促成AMCA和四代半“光辉”的成熟。这种俄欧兼备,利用自己装备市场,获得先进技术以促进国产战斗机的思路,其实和中航工业早年快速崛起的道路差不多。印度虽然在宣传上一直声称“超越中国”,但实际上还是想走经过中国验证的道路。这也就是“光辉”虽然性能极度鸡肋,印度空军根本就看不上,印度政府依然强令高价采购的原因。
▲印度当然知道“光辉”很烂,只是想借此发展国产航空工业
平心而论,国产歼-8确实有类似遭遇——在当时歼-7畅销全球的情况下,歼-8也曾为进军出口市场而努力,但最终还是无人问津。进入21世纪后,歼-8受益于中航工业的整体进步,终于实现了早年设计目标,成为国产歼-10、歼-11B量产前,空军的中坚力量。有这个成功例子,印度才能忍受“光辉”的鸡肋,最终目标是造就AMCA的辉煌。怎么说呢,这种“中国行,我也行”的理念,在歼-20首飞后就曾传播全球,而十几年后的今天,不仅那些跟风的隐身战斗机项目纷纷折戟,就连一度站在歼-20前面的苏-57,甚至是美国F-35,都已经被彻底甩在身后。
▲不得不说,歼-20的成功鼓舞了很多国家
印度航空工业的规划其实一直还不错,但再好的规划,如果不改变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垄断又拖延的特性,都没有实际价值——不出意外的话,AMCA又得重演“光辉”谋求自主生产,结果拖延数十年,不得不装备进口设备,空耗时间和资源,对航空工业促进寥寥的结局。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