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老卢 发表于 6 天前

事关中美关系,见完中国外长后,鲁比奥向全球反复通告2字

吉隆坡的空气里,2025年7月11日弥漫着太平洋彼岸的复杂气息。
一边是美军“部队重返太平洋”演习的战机轰鸣,5.326亿美元预算堆砌的硝烟未散;另一边,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美国新任国务卿鲁比奥在会议桌前握手。这并非寻常的寒暄,而是钢与棉的碰撞——鲁比奥就职半年后首次直面王毅,两国关系的温度骤然降至冰点。
王毅的声音冷静而清晰,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直指问题的核心:美方亟需以客观、理性、务实的眼光重新校准对华认知;对华政策的罗盘应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为终极坐标;中美互动的基石,必须是平等、尊重、互惠。这三点要求绝非空洞的外交辞令,而是对特朗普政府过去半年对华政策的精准诊断与强力纠偏。

鲁比奥(资料图)
这剂“药方”的背后,是沉甸甸的现实刺痛。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华关税如铁幕般瞬间升至惊人的145%,意图以贸易战扼住中国经济的脉搏;军事上,“部队重返太平洋”演习明确将矛头指向“亚太高端冲突”,赤裸裸的威慑昭然若揭。当鲁比奥微笑着谈论“合作”时,这些冰冷的数字和指向明确的军事部署,却在无声地质问着美方言行间那道刺眼的鸿沟。
耐人寻味的是,走出会场的鲁比奥,面对全球镜头反复强调的,正是“合作”二字。他盛赞会谈“非常积极、非常有建设性”,勾勒出中美在“战略稳定”框架下寻求沟通与互信的可能性。当被问及年内两国元首会晤前景,他更是留下“可能性很大”的伏笔。这充满希望的表态,与特朗普此前“中美联手能解决世界多数问题”的言论遥相呼应,仿佛一股暖流试图融化眼前的坚冰。

鲁比奥(资料图)
然而,国际舞台上的“合作”邀约,常常包裹着地缘政治的精密算计。特朗普政府迫切希望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发挥影响力”促成停火,其弦外之音意味深长——这不仅隐含着将中国推向俄罗斯对立面的战略意图,更暗藏着一个巧妙的“责任外包”剧本。鲁比奥口中热切的“合作”,在俄乌焦土之上,更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棋局,试探着中国在复杂地缘漩涡中的立场与定力。
因此,所谓中美关系的“新拐点”,其内涵远非字面那般乐观。它更像是美方在高压对抗策略遭遇中国强大韧性后的一次战术回摆。鲁比奥的“合作”呼声,实质上是对中方核心关切的有限回应,是在“竞”与“合”的钢丝上寻求微妙的再平衡。特朗普政府的根本战略焦虑——如何应对中国不可逆转的崛起轨迹——并未因此消散。此次吉隆坡的互动,本质是双方为规避灾难性碰撞而进行的一次关键“压力测试”与危机管控实践。

鲁比奥(资料图)
真正的考验,在于美方能否将“合作”的言语炼成行动的真金。
当王毅郑重提出将两国元首共识“转化为具体政策和行动”时,中方的期许已清晰无比。鲁比奥勾勒的沟通与互信愿景,其存续与否,完全取决于美方能否在关税壁垒前展现诚意,能否在军事围堵线上踩下刹车,能否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议题上践行其所宣称的“尊重”。
吉隆坡的这次握手,如同太平洋上一道短暂的光束穿透云层。鲁比奥反复强调的“合作”二字,固然为晦暗的中美天空增添了一抹微亮,但这光芒的持久与真实,仍悬系于美方能否真正跨越其自身制造的巨大信任鸿沟。当下一个5.326亿美元的军演预算案摆在白宫案头,或当新的对华制裁清单悄然拟定,世界将看到,“合作”的宣言究竟是战略转型的序曲,还是权宜之计的注脚。在钢与棉的碰撞交响中,唯有行动才能最终定调。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事关中美关系,见完中国外长后,鲁比奥向全球反复通告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