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报文摘 发表于 昨天 20:15

蔡澜《活过》:一个“真”字,写尽人间百味

2025年6月25日,83岁的蔡澜先生安详离世。
这位自诩“买菜篮子”的食神、才子、老顽童,以最蔡澜的方式告别:不设仪式,不扰亲朋,只留人间百味待后人细品。
他这一生,吃遍山珍海味,阅尽风花雪月,却始终活得像个少年。
在他看来,人生苦短,不如活得真实一点。
他的自传《活过》,不是回忆录,而是一本“生活哲学指南”。
他用自己精彩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地活过,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真诚地面对自己。
01
“真”是不装,坦然拥抱自己的所爱


蔡澜在《活过》中写道:“倪匡兄说我的文章凭一个‘真’字,就能够吃很多年。”
蔡澜从不掩饰自己对美食、美酒、美人、美景的热爱。
在传统观念中,袒露“喜好”似乎不够高雅。但蔡澜却认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敢承认,那才是真正的虚伪。
他不怕别人说他贪吃,也不怕别人说他爱玩儿。对他来说,他喜欢的东西,便愿意为之付出时间与热情。
这份坦然,是对生活的诚实,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这份“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文字与生活中。
蔡澜写美食从不顾忌“俗气”,将街头的猪油捞饭奉为人间至味:一碗白饭,淋猪油与酱油,实乃绝味。
面对“吃猪油会发胖”的规劝,他洒脱回应:“精神上的健康,比一切都重要!”
关于情史,他也毫不避讳。他从不拘泥于“文人清高”的标签,从不避讳谈论金钱与享受。
物欲不藏,坦然拥抱自己所爱,这种“不装”,是对生活的诚实,也是对自我的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在人前修饰,在标准答案里找位置,却忘了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回响。
活得真实,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学会悦纳自己本真的模样,而非活在他人评判的阴影里。
我们常常为了迎合期待而压抑天性,为了维持形象而隐藏情绪,甚至不敢说出真正想要的生活。
蔡澜教会我们的,如何忠于内心的喜好,哪怕它们看起来“不够高级”。
愿我们都能像他那样,坦然说出“我喜欢”,然后心安理得地去爱、去吃、去玩、去生活。

02
“真”是对生活充满热情,不麻木地活着


蔡澜不是那种“看破红尘”的智者,而是“热爱红尘”的行者。
在他看来,生命的厚度不在年岁长短,而在体验的密度。
在《活过》一书中,蔡澜先生记录了颇多留学时期的趣事。
留学日本时穷得吃不起肉,他发现猪蹄便宜,便红烧一大锅与同学分食;得知百货公司丢弃鱼头,便讨来熬粥,把宿舍变成“绿屋厨房”。
即使在困顿之中,他也能将生活榨出甜味。
这份在平凡甚至窘迫中发现乐趣的能力,是比任何财富都珍贵的禀赋。
或许,我们也应该偶尔思索一下:是否只顾着“向前冲”,而忘记了慢下来欣赏沿途风景?
是否只在意“活得体面”,而忽略了“活得有趣”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无趣之人只求结果,有趣之人却能将过程本身活成一场盛宴。
正是这份永不枯竭的热情,让蔡澜即便年过八旬,依然像个年轻人一样活力四射。
蔡澜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要爱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有趣地活着。”
活着,绝非熬过一个个日子,而是全身心地去感受、去体验、去热爱每一个当下。
在困顿中不失热情,在琐碎里发掘趣味。这不是谁的特权,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修炼的生活艺术。
给阳台的花浇一次水,用心做一顿饭,认真听一首歌,都是对生命崇高的敬意。

03
“真”是懂得放下,不执着于名利与身份
蔡澜的人生轨迹,处处可见“放下”的洒脱。
年轻时,他曾是邵氏电影公司的高管,风光无限。但他并不恋栈,后来选择退出商业江湖,回归烟火人间。
他转身写专栏、开食店、组威士忌旅行团,每样玩得风生水起。
比起虚妄的光环和沉重的名利枷锁,他更珍视内心的自由与随性而活的畅快。
这份选择的勇气,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清晰认知——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的广度与深度,而非外在的标签。
这不正是困扰现代人的核心命题吗?我们常被“应该做什么”“必须成为谁”所绑架,却忘了问自己“真正想体验什么”。
蔡澜对“身份”有着近乎本能的警惕。
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美食家”“作家”的标签里。
他自嘲是“半桶水写作人”——“半桶水也能生存,我便是例子。”
在这个人人急于贴标签的时代,蔡澜的“去标签化”,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晚年,他更彻底撕掉“才子”标签,将世人眼中“不上台面”的“吃喝玩乐”奉为人生头等大事,贯彻到底。
它启示我们:不必被“职场精英”“完美父母”“成功人士”等标签所困,坦然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或许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
他不怕老,不怕孤独,因为他在喧嚣中练就了与自己安然相处的本事。
很多时候,生活并不一定要执着于世俗定义的“成功”,换个角度去看待人生,会发现,专注于内心真实的需求与感受,不仅是参透世事后的大智慧,更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主动成全与深刻慈悲。
放下执念,才能忠于本心;卸下身份,才能活得轻松。
这份“放下”,是我们走向内在自由的必经之路。

在《明朝那些事》一书结尾中,作者当年明月写道:“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是的,蔡澜先生便是这样一个人。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痛痛快快地活出了自我本真——当飞机遭遇气流异常颠簸时,旁人都紧张万分,他却悠闲地喝着香槟。
有人问他:“你死过吗?”他笑着说:“没有,但我活过。”
人生的终极意义,或许并不在于你攀登了多高的山峰,而在于攀登的每一步,你是否都踏得真诚无悔,是否都饱含热情与热爱。
蔡澜用他的一生点亮了一盏灯:别害怕与众不同,别苛求完美无瑕。
只要你在每一个当下,都努力倾听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的感受,勇敢拥抱所爱,真诚地对待自己和生活,那么,你就已经走在了那条名为“真”的道路上。
这条路上,烟火气里有真味,平凡处亦见光华。

END
一审 | 赵怡云
二审 | 薛竹影
三审 | 焦美红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蔡澜《活过》:一个“真”字,写尽人间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