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故事 发表于 昨天 21:53

四世三公的袁绍,凭什么当十八路盟主?他的背景到底有多牛?

袁绍,在那些黄尘飞扬的岁月里,无需多作渲染,他就是屏风之后那股无法忽视的气流,东汉末年风向改变的节点不是别人,就是“汝南袁氏”的后嗣。如果有人问,十八路诸侯伐董的盟主为何不是曹操、不是孙坚,偏偏是袁绍?其实答案简单到可笑,因为除了袁氏,谁还能稳稳放下这样重的一张牌呢?

细碎的家世,像绵延的古路,一眼望不到头。袁绍家的门槛高得令踩踏青石板的脚都觉得羞愧。祖辈里的袁安,捧着儒家典籍度日,不紧不慢地靠着坚守底线攀升到了司空的位置,别以为这一官半职没什么,那个时期能端上“三公”的座席,没有点真本事或者铁杆背景,走不到。东汉的官制改革也留了点后路,三公归丞相统辖,地位甚至有些时候还高,成了世家子弟梦里神往的巅峰。袁家的子孙就靠这样的打底,一代接一代,把威望攒成河,满朝文武只敢低头算账不敢随便笑话这个门阀。
环顾以下,别以为门第只是虚名,做事可真顶用。袁逢、袁隗虎踞三公列,门生故吏遍地生根,想在朝堂上掀点风浪,没有袁家的点头,也得掂量掂量。偏偏袁绍不算嫡出,出生时就被人议论,但老天爷有时候就是偏心,让这个庶出的孩子稀里糊涂继了正房的香火,于是锦衣玉食,没少受宠。少年得志,年纪轻轻混个县长,而且还是莫名其妙地顺,当年濮阳县出了个袁绍,把一帮同僚都看傻。

可人生未必一直向前。黄巢起义炸开锅的日子里,朝廷像破布一样千疮百孔,政坛上的何进拉袁绍出山,这才算正式入局。不看戏的态度,他胆子是真的大。何进要废太后、铲宦官,主意多半是袁绍递上的。有人说袁绍足智多谋,也有人说不过会送人头,反正何进是被宦官骗进宫后撒了手,刀下亡魂。谁敢收场?还是袁绍带头,提兵杀进宫门,让宫中腥风血雨一扫而空。自那以后,“铲除宦官”这荣誉拿在手,资格和资历的板凳直接坐高。
董卓入京,换天易主。有人说董卓霸道,拜将封侯、拥刘协做皇帝。他能杀官逼宫,还敢废少帝,朝堂外野心家一个接一个地冒头。可董卓再有本事,也抵不过汉家门阀们怕他撕破底线,他越狠,袁绍的地位反而越高。不屑与董卓为伍,没人说袁绍贪生怕死,反倒是士大夫们推着他站出来——“难道天底下只有董公你一家强大?”说完人就走了,气场这回事,不用教,谁家才有底气说话不带敬语?

那年秋天,群雄纷纷响应,看见檄文的不仅仅有曹操、还有王匡、孔伷、刘岱、张邈这些人,有的交情深,有的不过借势顺风而已。别说小说里十八路,各本史书算下来也不过十三路。可只要名声够响,盟主这顶帽子谁不想戴?可轮着,曹操再有气,也只是写写檄文,真刀真枪拼门第、拼资格,还得看袁家兄弟。兵权在袁绍、袁术家里,袁绍渤海太守,实际掌控司隶,是夹着刀的官衔,除了调兵的名义,还能管一城兵马。袁术那边控着南阳,家大业大。同一父亲亲生的,不是普通兄弟是堂亲,也拧成绳,别人羡慕还来不及。
可是好景常在?其实袁绍坐这个位置,也是因果循环。带头造反,家族里留守京师这些人,一个接一个地被宰。袁隗、袁基、袁绍的母亲,都是被董卓清算的。杀头的杀头,下狱的下狱,风声鹤唳。门生故吏、寄食门下的名士,个个红眼睛,全挤在一起往袁绍旗帜底下钻。有人说只要家族荣誉还在,人心就未必散,可惜后来袁氏族人没剩几个,袁绍还能带起哪些旧部?仇没报完,旗号也变得奇怪,来投的士人里,不乏只是图个靠山罢了。
有点意思的地方是,袁绍实际上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的那个“盟主”。十八路诸侯,不是人人都听号令。各地藩镇实际上是将“讨董”这块招牌当成自己的护身符,喊得底气十足,真到开战该谁出头?不同意见、内耗、推诿,袁绍高高坐在盟主位上,成了“空杆司令”。马上厮杀敢冲的才是英雄,大本营里的号令未必有人理。曹操也好、孙坚也罢,不过是临时结社。袁绍以盟主自居,表面风光,实则暗流涌动,命运的手指头微微一拨,盟主的位子竟变成了摊手无奈。
吃亏的人可能还不是袁绍。有人说他生不逢时,其实命太好才是。若换了别个,欠缺家世底子、声望、兵马,又能不能当上十八路诸侯的盟主?恰恰是这些家族的历史脉络,决定了权力的分配规则。不喜欢谁又能怎样,整个官僚体系,全靠门生故吏盘根错节,换个局面,不会更好。有人总喜欢翻找袁绍的失败,殊不知,能输到这份儿上也实属不易。
再说细致一点,袁绍不是没有野心的。他从何进受宠、到清剿宦官、再到高坐盟主,这一路其实是顺势而为。不是每一步都有完整谋划,与其说袁绍善于布局,不如说他投机捡到了大势。联盟中各路诸侯有强有弱,有的是真心讨董,有的只是攒名声。期间小动作不断,互相提防,每个人都怀着点算盘。袁绍自己也清楚,盟军表面一片和气,偷着较劲的功夫谁也不少。
局势瞬息变幻。有人质疑他没有魄力,有人却说他懂得稳扎稳打。其实,真到兵临城下时,他的犹豫、拖延,反倒让曹操、孙坚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袁绍坐镇指挥,前敌后院同样不安稳。明面上十八路诸侯,底下早已分崩离析。事情进展到最后,盟主的威风抵不过实际操作的混乱。曹操受伤退军,孙坚阵亡,袁绍高坐不过换来众叛亲离。不服他的曹操、袁术早已各自为政,盟军名存实亡。手中的牌再多,也换不来一局稳赢。
可他不是一无所获。一路下来,门生故吏死的死、散的散,手上的兵权短暂集中,有人义愤填膺,也有人失望而去。袁绍最终割据河北,称霸一方,这算什么?他想学曹操统一天下,终归棋差一着。草原上输给袁尚,南阳的袁术对他也是掣肘,仇家、亲人算不清楚。到头来,连后世都为他可惜:“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不过,袁绍到底胜在家世底子,这不是夸张。他可以用门第压人,也有足够硬的关系网,好坏、对错其实很难讲明。这一切堆叠起来的东西,造就了那个瓢摇不定的盟主。成王败寇,谁不是握着一把烂牌自嗨。
有人总忍不住反问,袁绍空有好牌为何不赢?其实牌桌上的顺逆,只有当局者知道。十八路诸侯分分合合,不过是借口——真正左右天下大局的,从来不是谁敢喊口号,而是谁有过真刀真枪的本事。
直到最后,袁绍的家族光环逐渐褪色,他扛着名门的负担,走到了历史视线的边缘。盟主的位置,终归只是一阵风,飘过去就没有了,又有几个人真记得袁绍曾经坐过的那个高位?
浮浮沉沉百年过往,到头来,这会不会就是历史在偶尔开的小玩笑?

内容来源于 联合早报中文网首页 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世三公的袁绍,凭什么当十八路盟主?他的背景到底有多牛?